第一財經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處長韓靜波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表示,今年以來,糧食價格總體偏弱,市場價格低價運行,主要原因是下游面粉、大米、深加工、壓榨需求低迷。
她還提到,今年以來,糧食進口形勢呈現不同特點,有升有降。適度進口更多為了補充調劑品種和結構,并沒有對國內市場造成較大沖擊,我國糧食供需總體平衡,形勢總體安全可控。
關于我國糧食價格長期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倒掛,韓靜波稱,這降低了我國糧食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要正確看待挑戰并積極應對。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出現非農化、非糧化的“兩非”情況,背后是種糧比較收益較低。
韓靜波指出,近年來,受成本持續上漲影響,農民種糧收益受到侵蝕,部分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隱憂。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和積極性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
第一財經:2022年,我國大豆產量站上歷史高位。然而國產大豆需求明顯較弱,從而導致供需失衡,大豆價格高開低走。在這樣的背景下,官方又提出了2023年的擴種目標——再擴種大豆油料1000萬畝以上。如何看待“國產大豆供需失衡,大豆價格高開低走”背景下的大豆擴種?
韓靜波:大豆問題始終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2022年為例,全球大豆產量3.49億噸(不含中國),中國進口9108萬噸,占全球產量的26.1%。而且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超過83%,且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在巴西、美國和阿根廷三國。今年國家有關部門提出1000萬畝的擴種目標,減少大豆進口依賴,是保障國家糧食和油料安全的重要選擇。
第一財經:今年以來,國產大豆又出現“國產大豆進糧庫,進口大豆進市場”的情形。從行業來看,這既是怪現象,也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的。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又該如何破解?
韓靜波:之所以出現“國產大豆進糧庫,進口大豆進市場”的情形,在于國內大豆分為進口和國產兩個界限分明的市場,進口大豆主要用于壓榨,國產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去年國產大豆產量增加,但是由于其含油率較低,低于進口大豆1-2個百分點,壓榨效益低,以壓榨為主的市場不愿意選擇國產大豆,更多采購進口大豆,導致增產的國產大豆大量入庫。
因此,我國要加快推進糧食種業振興計劃,培育優質高油的大豆品種,進一步提高國產大豆的單產水平和含油率,提升國產大豆的市場化率,切實保障國家油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