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
日常生活中,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山茶油、橄欖油等等,都是廚房中的常客。其實,還有一種油,它雖極少以桶裝油的形式出現在國內的超市或廚房中,卻充斥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就是棕櫚油,從大量煎炸食品背面的配料表中,都能找到棕櫚油的身影。我們吃的每一袋方便面、每一份膨化食品都離不開它,除了直接用于煎炸食品外,棕櫚油還能加工成多種油脂制品,例如黃油、人造奶油等等,我們吃到的餅干、蛋糕等也離不開棕櫚油。可以說,沒有棕櫚油,烘焙小能手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可以生產出棕櫚油的植物,就是油棕。除了種植園之外,在城市的景觀帶上,也有油棕的身影。
非洲來的油椰子
油棕是一種最具潛力的多年生熱帶木本油料作物,原產于非洲熱帶地區,屬于棕櫚科的常綠喬木。目前經過植物學家確認并保存的種類有非洲油棕、美洲油棕和奧達拉油棕。
和我們日常所見的棕櫚樹有那么幾分相似,油棕也擁有巨大的、羽裂狀的葉片,粗壯的、三棱形的葉柄呈螺旋狀層層交疊,構成了莖的主體結構,油棕掉落的老葉留下的葉柄,形成了莖上突出的“鱗甲”。在殘留的葉柄之間,有大量葉柄邊緣分裂而來的棕毛。
油棕喜高溫、濕潤、強光照射和土壤肥沃的環境,能夠長成10米多高的油棕,粗看上去還和椰子有幾分相似,因此油棕又有“油椰子”的俗稱。
“據考古和化石考證,油棕起源于非洲熱帶地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所油棕產業發展課題組組長曾憲海介紹說,油棕是古老的油料作物,直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才進入世界貿易,逐漸為更多人熟知。
中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油棕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一書寫到,最早在1435年至1460年航海家阿爾維塞·卡達莫斯托的航海記錄中明確提到了油棕樹:“找到一種橘紅色堅果的喬木樹種,堅果上有黑色芽眼,果很小,但數量很多,油作食用,像番紅花那樣的顏色。”
在非洲當地,人們利用油棕榨取油脂食用的歷史有數千年之久,甚至在古埃及的墓葬中人們都發現了疑似棕櫚油的痕跡。時至今日,非洲當地還有將油棕果肉直接打碎,作為油脂豐富的食材和肉類同煮做成醬汁的料理方式。
據了解,目前全球共有43個亞非拉國家種植油棕,主要分布在南緯10°至北緯15°之間的熱帶地區。曾憲海說:“其實主要生產國只有2個,分別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2個國家的油棕總產量占世界油棕的八成以上。”
世界上第一個油棕園,于1911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開建,隨后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半島等亞洲國家大量建立油棕種植園,緊接著,非洲原產地和中美洲國家開展商業性栽培。
從1926年開始,我國開始零星種植油棕,分布在海南島、廣東雷州半島、廣西北流和云南河口等地,上世紀50年代末起海南曾大規模引種。
世界油王名不虛傳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棕櫚油被作為非洲的一種特產,成為大西洋航海貿易中重要的貿易物資之一。不過,油棕 “走出非洲”的歷史并不長,喜歡濕熱的油棕無法忍受歐洲較冷的氣候,因此向歐洲的引種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十九世紀末,油棕才被引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在東南亞,適宜的氣候讓油棕得以茁壯成長。
作為熱帶植物的油棕,并沒有固定的開花、結果時期,只要環境適宜,那么它能持續不斷地開花結果。一旦種植,2年之后即可收獲,8至10年進入旺產期。
油棕是世界上單位面積產油量最高的油料作物,每畝油棕產油量是花生的6倍、大豆的8倍、油菜的10倍。油棕種植面積僅占世界油料種植面積的5%,產油量卻占到世界植物油的40%,是公認的“油料之王”。
“我國是食用油進口大國,國內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到40%,單單棕櫚油每年就要進口600多萬噸,占世界棕櫚油總產量的11%,棕櫚油成為我國第三大食用植物油。”曾憲海介紹說。
一經大面積栽培,油棕園便可被當作“可再生的地上綠色油田”,使油棕成為最具潛力的戰略資源作物。我國熱區發展油棕產業潛力巨大,油棕屬熱帶木本油料作物,能在丘陵坡地種植,不像大豆、花生、油菜等傳統油料作物要占用耕地,可在提高我國食用油自給率的同時,也有助于減緩“糧油爭地”矛盾。
那么,如此巨量的棕櫚油都去了哪里呢?答案是,大量的棕櫚油都進入了食品工業,成為了生產副食的原料油,棕櫚油為豐富餐桌花樣而做的貢獻,是無法被抹煞的。
相比于其他植物油,棕櫚油具有兩個優良特性:成本低和抗氧化性好。這決定了它在工業化食品生產中的重要性,除食用外還大量用于橡膠工業、食品加工業、油脂化工業、生物質能源等領域,用途十分廣泛。
另外,油棕還可以生產多種副產品,例如莖葉、核殼等可用于制作家具、工藝品、生物質燃料、造紙、肥料、飼料、活性炭等。
棕櫚油和棕仁油
油棕最為奪人眼球,利用價值最高的,當屬它那大串的果實。油棕果實由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和核仁組成,成熟的中果皮又稱果肉。
鮮果肉含油率達60%,通過傳統的搗碎蒸煮,或是現代化的浸出、萃取,獲得的就是棕櫚油。粗榨棕櫚油的顏色通常呈現橙紅色,即使經過精煉也通常帶有較深的黃色,這是來源于果皮中含有的大量β-胡蘿卜素。
將油棕果實一劈兩半,便可以看到乳白色的油棕仁,這就是核仁部分。油棕仁中的油脂含量也相當豐富,經過榨取后,可獲得顏色較淺的棕仁油。除了顏色不同外,棕櫚油和棕仁油的成分也有較大不同,這種差異也決定了二者用途的不同。
如果將棕櫚油加氫飽和化,那么就會得到性質類似黃油的氫化棕櫚油——而它也是食品市場中氫化植物油的重要成員,諸如市面上的人造酪脂、人造黃油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棕櫚油。
色淺的棕仁油性質溫潤細膩,與椰子油很相像,口感淡爽而略帶果香,能夠代替椰子油的功能來佐餐食用。此外,棕仁油還可代替部分可可脂來制作巧克力等甜品。
不過,棕仁油更大的用途并非走上餐桌,而是作為高級化妝品、護膚品的原料。上好的香皂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棕仁油,使其更為潤滑舒爽。而護手霜、面膜等產品中,也都能看到棕仁油的存在。
油棕就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用它豐富的油脂浸透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