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
菜籽菜粕圓桌論壇主要觀點簡括:
1、國產菜籽調研情況及菜油替代(代曉東)
國產菜籽近些年種植逐漸從兩湖向川渝轉移,面積連年下滑至250萬畝左右。今年因長江流域天氣普遍較好,冬菜籽單產及品質較高,預計產量能達到300-350萬噸。除去30%左右農戶用于小榨油坊換油,剩余約250萬噸左右可用于商業壓榨,折濃香成本15000元/噸左右。
雖然目前菜油相比其他油脂價差較高,但剛需的替代需要以高價差較長期的維持方能出現。由于企業運營品牌并不容易,即使包裝油生產出現虧損,企業也不會輕易停掉生產,提價會是一個選擇的策略,提價將擴寬菜油價格的上漲空間。
2、國內菜油供應格局及替代情況(方學鋒)
雖然2019年初中加關系開始轉緊,但2019-20年間菜油進口反有所增加,增幅主要來自阿聯酋及澳大利亞,此外加拿大的進口也在逐步恢復。從目前的買船情況來看,年內菜油進口預估達到150萬噸問題不大,菜籽進口可達250萬噸折油約110萬噸,加上目前的庫存,可以滿足當前國內被壓縮的菜油需求,但非轉菜油。
據估計,菜油需求從之前的25萬噸/月的消費被壓縮至20-22萬噸/月,減量主要在川渝及西北地區。包裝油的虧損是需求下滑的重要原因;
據了解,中小企業的盈虧平衡點在8600-8700元/噸的成本左右,大集團的盈虧平衡成本可能上移到9000元/噸。包裝油虧損可能加劇企業交割的愿意,從這點來看,對菜油的新高并不太看好。
3、對三大油脂的觀點(彭新強)
雖然按目前的供應,菜油可以維持供需的緊平衡,但小品種波動性較強,資金的參與也會放大這些波動,導致它具有較好的想象空間。
豆油消費去哪兒了,這是今年市場普遍困惑的一個問題。
根據調研,今年以來的小包裝油消費增長15%約87萬噸;中包裝油消費下滑23%約187萬噸,總量下滑100萬噸左右。但今年以來的豆油消費不降反增,其他方面的需求形成了補充。
因玉米添加比例下滑,飼料用油增量明顯,此外收儲、地溝油需求及渠道增量也達50萬噸左右,令豆油顯示出了淡季不淡的特點。
進入四季度需求旺季,月消費可能達到170萬噸左右的高位,因對豆粕需求相對謹慎,看豆油年末庫存降到100萬噸左右,價格上仍有一定上漲潛力。
相比之下,棕櫚油不確定性偏強,產量端有樹齡老化、勞動力不足及施肥不足的掣肘,但短期印度補庫需求下滑,目前來看邊際有轉弱的傾向,但低庫存仍形成較強支撐,此外四季度豆菜油整體驅動向上,也能形成一定的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