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雙循環”對糧油行業企業的影響,糧油企業改革管理發展新趨勢

    2020-08-20
    摘要:

    糧油行業,除大豆進口一頭在外外,主要還是國內循環。受中美關系等影響相對比較小。從長遠看,中國糧食還可以增加一些國際循環。

    中國改革網   山東省糧食行業協會  會長李江寧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雙循環”,既是主動提出的,又是被動應戰的。主要就是美國對中國發起的各種對抗。這種對抗將深刻影響中國的產業發展,對有的行業企業是根本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那么對糧油行業企業影響如何呢?糧油行業企業又應該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呢?

    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早是習總書記2018年4月提出的;2019年11月召開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為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總體判斷又給予了突出強調。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對國際形勢的認識一直是“和平與發展是主旋律”,是戰略機遇期。為此我們韜光養晦,埋頭發展,經過40余年的奮斗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接挑戰了美國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從2018年開始,國際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先是中美貿易戰,美國先后宣布對中國2000億美元、3000億美元、550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后是科技戰,對中興、華為進行制裁,將33家中國公司和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再后是政治戰,美國聯合七國集團等西方國家反對香港國安法。最近幾天,中美之戰還在不斷升級,對tik tok、微信動手,制裁香港特首林正月娥等等。目前看,美國挑起的對抗、脫鉤不可能緩和,即使美國今年11月大選特朗普下臺,局勢也不可能根本扭轉。很多人還擔心貿易、科技、政治之后,還會不會發生金融戰、軍事戰。

    出現這種不斷蔓延到各個方面的對抗,40多年前的美國未曾預料到,中國也沒有想到。但又有歷史的必然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化導致美國經濟的分化和中國經濟的全面發展。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就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發揮勞動力成本低(素質也不斷提高)的比較優勢和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機遇,迅速發展工業制造業,到2010年制造業就躍居世界第一。其后又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機會,科技企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美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美元全球擴大流通實際享受了巨量的的鑄幣稅,中國等國際低價產品的涌入,維持了美國經濟的低通貨膨脹。美國的芯片等核心科技發展水平也一直是世界最最領先的。但全球化也導致了美國經濟的嚴重分化,包括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分化,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分化;制造業大量轉移,產業鏈不完整;全球競爭力有所下降。中國不僅制造業世界第一,基礎設施發展速度也是世界第一,互聯網應用世界第一,AI技術和美國并列第一。核心技術方面個別企業如華為的5G也已經是世界第一。中國的北斗也可以和美國的GPS一比。美國的各方面感受了巨大威脅,所以它要發起各方面的對抗,以此抑制中國發展。

    意識形態的分歧也是中美對抗的重要原因。1970年代,中美恢復建交,主要是為了聯合對抗當時的蘇聯,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不多。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韜光養晦,淡化意識形態之爭,走市場經濟道路。美國等西方國家部分以為中國正在逐步向西方發展模式靠攏。但中國政治上并沒有如他們期望的那樣實行三權分立、黨政分開等等;甚至經濟發展上繼續保留了大量國有企業,政府經濟發展的強勢作用也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所以美國及一部分西方國家看中國越來越像是“非我族類”。單純的利益之爭,或老大老二之爭,并不能使西方國家結成聯合陣營,但如果攪入意識形態因素就不好說了。改革開放以來,美國實際上一直沒有失去對中國意識形態的警惕。1989年風波時是這樣,西藏問題是這樣,新疆問題是這樣,臺灣問題是這樣,這次香港問題也是這樣。本來英國和美國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華為問題上,英國態度不是完全打壓。但是因為香港國安法問題,英國很大程度上又和美國站到了一起。德國和美國有很多矛盾,但在香港國安法問題上和美國也是一致的。甚至印度也趁機宣布禁用包括tik tok在內的59款app。可以說現在的國際環境是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嚴峻的時期。

    縱觀世界近現代工業和社會發展,全球化大規模全產業鏈式的分工合作,其實只是這幾十年的事情。從1765年工業革命以來,大部分時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以國家理由(reason of state)打壓外國制造。法國、德國、英國這樣,美國相當長時期也是這樣。美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仍然實行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以國家之名:西方工業從未中斷的傳統》中改1978微信公眾號)。自由市場精神在國家理由面前只能退居其后。所以特朗普并不僅僅是個沒有從政經驗的商人,也不僅僅是個大嘴巴的狂人;他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利益的忠實代言人。修昔底德陷阱是存在的,當年美蘇爭霸,美國無所不用其極;如今美國為了壓制中國超越自己,也會無所不用其極,只是有些手段他自己要掂量掂量敢不敢用。

    從特朗普及美國國會兩黨的表現看,美國打壓中國的種種行為還會不斷升級。中國的內循環也會被迫越來越成為主體。但中美會不會全面脫鉤呢?理性分析,美國即使有想法恐怕也很難完全做到。美國在南海、臺海動作頻頻,擦槍走火有可能;也有人說美國可能會挑起一場速戰速決的局部戰爭。以中國軍事上的實力以及廣泛高漲的民族情緒,美國想完身而退也很難很難。金融戰美國倒是有致命手段,SWIFT在美國手里,可以控制美元清算。但中國現在是世界貿易第一大國,切斷了中國和世界的貿易,也就切斷了中國和世界的產業鏈。目前全球化交易的貨物,70%以上是中間產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開打金融戰,可就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貿易戰那樣的結果了。所以,中美全面脫鉤的可能性不大,國際循環仍然是可以繼續的。

    二、 經濟“雙循環”對糧油產業的影響

    美國從各方面對中國開戰,國際循環受阻,將對中國的產業經濟產生極大的影響。例如高科技行業,美國掌握大量基礎核心技術,美國的封殺將對中國大量相關企業造成極大影響,甚至是致命影響。對tik tok、微信等互聯網應用企業的封殺也比較容易做到。中美政治交流、科技合作會進一步倒退,留學生學習、旅游往來也會大幅下降。但綜合而言,對糧油行業的影響會比較小一些。糧食和油料種植地域性比較強,目前主糧稻谷和小麥種植完全可以滿足加工和消費需要;玉米中國產量很大,大部分成為飼料、淀粉的生產原料;只有大豆缺口比較明顯,需要大量進口;農副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地域性也比較強,主要是滿足國內甚至是一定區域的消費需求。所以糧油行業,除大豆進口一頭在外外,主要還是國內循環。受中美脫鉤等影響相對比較小。

    中國糧食總體是非常安全的。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6.64億噸,實現了“十六連增”,人均占有量474公斤,遠高于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據農業部、海關總署數據2019-2020年度,國內進口大米250萬噸,進口占消費比1.3%;小麥進口預計為350萬噸,占消費比為3%;玉米進口400萬噸,占比不到3%。不存在進口依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為了消除人們的擔憂,農業部和國家糧食物資儲備局都宣布中國的糧食儲備超過了一年的消費量。而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的糧食儲備安全線是17-18%。我們的儲備量已經遠遠超過國際標準了。

    從國際比較看,糧油等農業種植業現在已經不是我們的優勢產業。目前中國稻谷、小麥、玉米成本價高出世界主要產糧國30%以上,大豆高出50%以上。中國糧食成本價高,主要是因為中國糧食生產規模不經濟。美國農民人均耕地1000多畝,中國只有幾畝地。因此中國要想提高農業糧食生產效率,就必須大量轉移農村人口,提高人均占有耕地水平。1978年以來中國通過鄉鎮企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已經轉移了3億多農村勞動人口。但現在農村常住人口仍然有5億多,占比遠遠超過發達國家,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農村人口還會有進一步轉移,農業規模經濟水平還會有所提高。但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決定了,中國的糧食生產規模經濟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烏克蘭等國家的水平。從中央提出的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看,也沒有特別強調農村人口的轉移和農業糧食生產的規模效益。

    糧食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保證中國人消費需要的糧食絕大部分由中國自己生產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糧食不同于芯片核心技術,糧食在全世界都有廣泛生產,可替代性強,美國絕無能力控制操縱世界糧食生產和消費。中國更讓人擔心的其實主要不是糧食,而是能源。2019年中國進口石油大約5億噸,石油對外依賴度高達72%。這也沒有辦法的,因為中國是個少油國家,石油開采成本也高。從長遠看,中國糧食還可以增加一些國際循環。以往我們很多人對國外企業、對外資企業有一種妖魔化的傾向,如對孟山都、四大糧商、豐益國際的金龍魚等等。其實糧油的生產和消費都高度分散,糧油企業也都是逐利的,很難想象它們會聯合起來搞垮中國。搞垮了中國對它們又有什么好處呢?

    三、 糧油企業改革管理發展新趨勢

    第一是繼續提高市場化水平。由于政策扶持較多,糧油企業發展總體而言市場化程度偏低。除了儲備企業基本國有國營外,民營企業和個體家庭經營者也有很多套利行為。估計疫情過后,糧油收購儲存的市場化改革還會繼續推進,包括減少托市收購,降低托市收購價格,糧油儲備第三方購買服務等等。國家意旨通過第三方購買服務實現,早就在很多領域廣泛開展了。如醫療、教育、就業培訓、法律援助、污染物處理等等。國家糧食儲備也有部分實行了第三方購買服務,但總體規模還是很小。第三方購買服務主體不僅可以是國有企業,也可以是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關鍵是看其實力和信譽。現在民營企業經營的支付寶、微信、5G設備網絡等,已經成為類似于國家電網、電信網、高速公路的基礎設施,但沒有人懷疑它們會背離國家的安全要求。

    第二是企業規模化發展。相對于汽車、鋼鐵、家電、互聯網等行業企業,糧油行業企業的規模化水平是非常低的。未來還會進一步集中,散小企業生存將更加困難。糧油種植業方面,農業企業、經營大戶會不斷擴大,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副產品加工業企業收購兼并會不斷出現,品牌效應會更加明顯。中國糧油產業企業很多都有有全產業鏈的理想。四大糧商在全世界布局全產業鏈。中糧也曾經把全產業鏈作為發展目標,但并不十分成功。糧油種植和加工都有比較強的地域性,甲地種植的糧食油脂作物不太容易匹配給遠在乙地的加工企業。更加行之有效的可能是園區化。即選取關鍵的物流節點,建立集原料采購、儲存、加工、物流運輸共處的綜合園區。園區里的企業不一定有控股或者參股的股權關系,最重要的是要有協同性,可以大幅度減少成本費用。2016年我去過占據長江一大片碼頭的蘇糧集團江海糧油公司,它們有直達海運的糧食專用碼頭,40萬噸糧食儲存倉庫,28萬噸食用油庫,90萬噸大豆壓榨廠。江海糧油是國有企業,他們當時給我介紹說不怕市場競爭,市場競爭越激烈他們反而越有優勢。其最新數據是2020年上半年利潤增長了119%。

    第三是企業管理管控方式的轉變。在一部分已經一定程度規模化了的糧油企業里,很多還在實行運營一體化管理,或者說是金字塔式管理。即從上到下實行集中管理控制。包括資金控制、投資控制、交易合同審批控制、產品銷售控制、采購控制、審計控制、紀檢監察控制(國有企業)等等。這在信息技術不發達,普遍缺乏誠信合規意識時代有其合理性。但在今天基本上可以說已經落后了。你看騰訊、阿里、百度等互聯網企業,還有海爾、中聯重科等經過互聯網改造的傳統企業都已經開始去中心化、平臺化了。各個子企業獨立性更強了,集團公司的作用主要是選人(合伙人、子企業主要經營者等),把握戰略方向,賦能。因為有信息系統對財務數據和經營情況的實時掌握,管控已經不是很大的難題。華為任正非說,“讓聽得見炮聲的人指揮打仗”;還說“戰略大體正確,關鍵是組織要有活力”。當然每家企業情況都有不同,管理和管控模式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樣。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山東省糧食行業協會會長李江寧)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