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生三問:季節性?定價權?未來會更貴嗎?

    2021-01-21
    摘要:

    和豆粕作為主要產物的大豆不同,花生油才是決定花生行業壓榨利潤的主要來源,花生油價格的波動可以直接向上傳遞到原材料端。未來進口油料花生或將逐步占領國內壓榨市場。

    CFC農產品研究

    不同于我們之前對于花生期貨基本面的梳理和調研,本文來談談影響花生期貨價格的三個問題。

    1. 花生價格的季節性交易機會還大嗎?

    2. 定價權在何方之手?

    3. 更遠的未來,價格應該更高還是更低?

    花生價格的季節性交易機會還大嗎?

    農作物播種收獲帶來的季節性特征是每個品種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花生每年5,6月份播種,9,10月份收獲,供給和需求都在國內運行,我們以情況相似的國內玉米進行對比來考察其季節特征。對于兩種作物而言,9,10月集中上市供應的季節,價格難以形成高點。玉米由于下游需求較為穩定,轉年之后的下半場供給收緊反而是價格高點誕生的時節。而花生與之相比的兩點不同,消費的季節性和不耐存,改變了其周期。

    花生消費旺季是每年的夏天和春節之前,盛夏時節人們青睞花生+啤酒的黃金拍檔,而入冬之后接連的節日也助推花生食品和油脂的消費。因此花生價格會在年前逐步走高,年后一段時間則隨著消費淡季回落。

    那節后捂貨惜售等待供給收緊可行嗎?答案是否定的,相比玉米,花生存儲對溫度十分敏感。每年4月后,隨著天氣升溫,酸價上升和霉變時有發生。雖然低溫存儲可以延長保質的時間,但高昂的倉儲成本讓這種操作顯然不劃算。因此上中游不敢將花生捂太久,4月份就成了花生價格年后最高光的時點。

    雖然季節性似乎是農產品擺脫不了的宿命,但近年來上中游的投機行為正在將其逐漸抹平。上市初期的囤貨以及保持部分入夏前的敞口,似乎成了每個供給方的必修課。在這種大背景下,季節性交易機會及收益并不樂觀。

    定價權在何方之手?

    首先我們從產業鏈入手。我國花生種植區域分布很廣,除西藏、青海及寧夏等個別省份外,其他省份均有種植。由于上游花生種植主體分散、種植區域廣泛化、種植品種多樣化,對價格的掌控能力較弱。而產業的中游壓榨廠則集中度較高,魯花、益海嘉里等大型壓榨企業產能幾乎占市場一半,許多小型的油廠也在為品牌力較強的大型壓榨企業進行服務。

    其次我們從終端價格入手。和豆粕作為主要產物的大豆不同,花生油才是決定花生行業壓榨利潤的主要來源,因此花生油價格的波動可以直接向上傳遞到原材料端。而作為高端油脂的一種,花生油價格的變動受其他油脂種類的影響較小,因此相對豆油棕櫚油企業,花生油品牌方可以較大程度左右其價格。

    因此在花生市場上,中游對價格的掌控力較強。而中游企業花生收購價格的確定過程,也說明了這一點。收購價格主要由如下三個步驟構成:一是測試下游對花生油價格的接受程度,二是在新花生上市前進行實地調研、并通過業內會議討論產情,三是測算榨利情況。三步完成之后,花生價格的風向標-油廠收購價格以此確定。

    多說一句,期貨的介入在讓市場開放的同時,也改變了原有參與者們對行業影響的比重。在不確定未來行業地位變化方向的時候,原有的優勢方對于新交易工具的抵觸會持續多久,可以說是上市初期的一個謎題。

    更遠的未來,價格應該更高還是更低?

    如果說價格的波動和天氣的炒作是抓住人們視線的黑天鵝,那么花生育種和進口替代就是被人們忽視的灰犀牛。

    雖然有18億畝耕地紅線的保障,但政策上對于玉米小麥等谷物生產的補貼和保護限制了花生作為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增長速度。2019年我國花生種植面積為467萬公頃,較2009年的428萬公頃僅增加了9.1%。同一時期,產量從同一時期的1022萬噸增長18.9%至1215萬噸。與之對應的是消費的強勁,2009-2019,花生消費量從974萬噸增加到1205萬噸,增幅達23.7%。考慮到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食用油消費升級大趨勢,花生油在增長端更快的增幅也可以預見。

    灰犀牛就隱藏在供需兩端增速的不一致當中。從種植面積和產量來推算,過去10年,花生的單產僅僅增長了8.9%。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玉米和大豆的單產各自增加了20.0%和15.1%。在三種作物管理水平、化肥農藥同樣進步的情況下,花生單產的增長緩慢主要來源于其育種的困難。花生作為自花授粉作物,生物多樣性天然缺乏,這對育種工作中對于優良性狀的篩選和培育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種植面積增長緩慢,育種又發展不快,指望花生未來供需平衡,所用手段只有價格調節(上漲)了嗎?

    并不,進口此時就成為了另一只灰犀牛。

    世紀初的十年,國內基本能實現花生自給自足,而最近5年進口數量出現了飆升。飆升的來源就是國內油料花生供需失衡帶來的缺口。

    CFC農產品團隊于20年底在山東的調研中發現,由于成本端的優勢,一些油廠將目光放在了海外。非洲的人力成本低廉,美洲的高油酸花生附加值高,都吸引了大型花生油企業向海外產地派駐采購專員。

    在海外低成本花生/花生油沖擊下,未來國內花生產業鏈上游們該何去何從呢?

    回顧同為油料的大豆發展歷程,國家在保口糧還是保油料中早已作出了抉擇。在此,我們做出大膽的預測,未來國內花生供應將主要落在供人們食用的小白沙(小粒花生)上,而進口油料花生將逐步占領國內壓榨市場。

    因此,雖然育種將短期決定國內花生供需失衡的程度,在更遠的未來,我們對油料花生價格并不看好。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