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財經研究所
也許海天不會想到,有朝一日,金龍魚會成為自己的大敵。
也許金龍魚也不會想到,海天的反擊會來得如此之快。
近日,海天于天貓旗艦店悄悄上線了兩款食用油,并為此推出了全新子品牌“油司令”。且未來一兩個月,海天還會繼續推出米、面等跨品類新品。
顯然,其瞄準的,是金龍魚的腹地。
而在此前,金龍魚已率先行動,推出丸莊牌醬油,大力布局調味品領域。多元化布局,奪食海天,也正成為市場看好金龍魚的邏輯。
雖說商業世界,從不缺戰爭。無論是美的、格力,還是伊利、蒙牛,都打打停停。但像金龍魚和海天這樣,一個糧油大王,一個調味品大王,兩個不同品類巨頭互搶對方的地盤,并不多見。
為何互搶地盤?金龍魚的問題是不夠“性感”,其糧油基本盤雖然穩固,但成長性及盈利能力不足。海天的問題則是不夠“豐滿”,雖盈利能力強勁,但主力產品醬油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而取彼之長,正好能補己之短。
一場愈演愈烈的“廚房大戰”,已然拉開帷幕。“打醬油”的金龍魚和“吃大米”的海天,誰能講好下一個故事?
兩大“油王”互搶地盤
如果說,海天味業(SH:603288)入局糧油是出于反擊。那么,金龍魚(SZ:300999)對調味品,則覬覦已久。
早在2015年,益海嘉里(金龍魚母公司)便與中國臺灣老字號醬油品牌“丸莊”合作,成立合資公司。2017年,雙方共同投資建設丸莊益海天然釀造醬油項目,可年產16萬噸優質醬油。
經過幾年謀劃,2019年,丸莊牌醬油正式上市。同年,益海嘉里還收購了山西的“梁汾醋業”,加速在調味品板塊的布局。
雖然金龍魚此前有意示弱,表示在調味品領域,自己并沒有超越海天的計劃。但其佛系的外衣,并不能完全遮住其龐大的身軀。
從規模上看,2020年前三季度,金龍魚營收高達1399.93億,不僅是海天的8倍有余,在A股整個食飲領域,也是獨一份的存在。
產品方面,在中國包裝大米、包裝面粉、小包裝(5L以下)食用植物油領域,其市占率分別為18.4%、26.7%、38.4%,是絕對的糧油巨無霸。
臥榻之側,突然冒出一個如此強勁的對手,海天又豈能安眠?
作為占據中國醬油市場近20%份額的調味品老大,海天也不是吃素的。除了悄悄上線食用油產品,據《新經銷》報道,未來一兩個月,海天還會繼續推出米、面等新品。
海天也架起炮臺,并對準了金龍魚的腹地。
當然,海天想撼動金龍魚糧油霸主的地位基本不可能,同樣,金龍魚也很難超越海天在醬油領域的地位。正因此,無論是金龍魚還是海天,切的都是高端市場。
比如,一瓶550g、主打0添加概念的丸莊醬油,京東售價高達27.9元,明顯高過同類產品。海天推出的大豆油、玉米油,同樣主打0添加概念,目前預售價高達98元/4.9L,原價149元/4.9L。即使是活動價,單價也要20元/L,明顯高于同類產品的平均售價。
而在消費升級風口下,從高端市場下手的海天、金龍魚,都能找到騰挪和想象空間。以食用油為例,盡管市場競爭格局早已穩定,2015-2019年,行業CR3從58.2%上升到61.5%,CR10從72.2%上升到75.8%,但糧油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根據Euromonitor統計,2014-2019年,具備更多健康營養宣傳優勢的花生油、玉米油、橄欖油等中高端油種,零售銷量增速明顯高于大豆油等油種,也明顯高于行業增速。
相比食用油,米、面由于進入門檻低,市場格局較為分散。2019年,大米CR5 47.3%,面粉CR5 30.3%。包裝產品進一步替代散裝,是米、面市場最大的看點之一。
與此同時,高端大米市場的增速也遠高于行業,2013年市場規模123億,2020年規模達368億,年復合增速達17%。不難想象,海天將要推出的米、面新品大概率也是主打更健康、更高端的小包裝產品。
金龍魚需要利潤,海天需要規模
雖說商業世界,從不缺競爭。無論是美的、格力,還是伊利、蒙牛,都打打停停。但像金龍魚和海天這樣,兩個不同品類的巨頭,互搶對方的地盤,大概還是首次。
為何吃著自己碗里的,卻都眼紅對方鍋里的?
究其原因,兩大“油王”雖都已是各自領域絕對的王者,卻也都面臨著各自的問題。
金龍魚的問題,在于不夠“性感”。
規模有余,但成長性及盈利能力卻嚴重不足,這也是上市之初,市場對其最大的質疑。
一方面,糧油產品規模趨于見頂。2013-2019年,我國食用油消費量年復合增速僅為3.7%,大米消費量年復合增速更是只有0.6%。
金龍魚想要指望市場份額繼續提升,也已經難以為繼。2019年,其主力產品小包裝(5L以下)食用植物油的市場份額,甚至還出現了小幅下滑。
更難的是,糧油產品利潤相當微薄。2019年,金龍魚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僅為11.4%和3.26%。營收超1700億,扣非利潤不足45億。
且糧油產品關乎民生,價格受政府管控。再加上糧油產品差異性不大,金龍魚本身也主打性價比。這意味著,其通過直接大幅提價來提升利潤率,客觀上和主觀上,基本沒有可能。所以,我們看到,金龍魚這兩年在推動糧油結構升級的同時,還開始跨界調味品。
原因很簡單,與糧油相比,以醬油為代表的調味品賽道,情況好多了。
一方面,醬油雖也是增速趨緩的成熟賽道,但好歹也仍能維持5%以上的增速。
更重要的是,醬油的盈利能力頗為可觀。2019年,海天的綜合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高達45.44%和27.06%。其中,醬油產品的毛利率更是高達50.38%。
即便是處于醬油第二梯隊的中炬高新(SH:600872),同期毛利率和凈利率也分別高達39.55%和16.93%。
據Euromonitor數據,2019年我國醬油市場規模在800億左右,其中,高端醬油在200億左右。
這200億,如果金龍魚能吃下20%,那就是40億,對其超1700億營收的貢獻微乎其微。但若以與海天同等的凈利率算,則意味著超10億的凈利潤,對其盈利能力的拉動立竿見影。
海天的問題,則在于不夠“豐滿”。這與金龍魚恰好相反。
雖盈利能力強勁,但其主力產品醬油增速放緩也是不爭的事實,已從2017年的16.59%下滑至2019年的13.6%。
為了打開天花板,海天近年來已進行了一系列布局。目前,其產品矩陣涵蓋了醬油、醋、料酒、蠔油、豆瓣醬、雞精、味精、腐乳、復合調料等幾乎全部調味品品類。
但這些并不足以讓海天真正高枕無憂。畢竟在中國整個調味品領域,醬油自己就占了60%的份額,其它品類都是太過細小的支流,難以給海天供給足夠的養分。
且在這些品類里,海天真正做起來的,也就只有蠔油和豆瓣醬,其它都還談不上貢獻營收。
在這樣的背景下,增速是否會愈發承壓?天花板是否已經臨近?也成為市場越來越多的擔憂。
這種情況下,總規模超萬億的糧油市場,無疑是最好的答案。在這個超級大品類里,哪怕只拿下2%的份額,對于海天200億營收的規模來說,也已是翻倍的空間。
而隨著戰線的推進,海天與金龍魚之間的“戰事”也將繼續升級。
“廚房大戰”拉開帷幕,誰能講好下一個故事?
從必要性角度來說,雙方都有跨界的理由。那么,從可行性角度出發,誰能講好下一個故事?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雙方都有一定的底氣。從小的分類上看,糧油和調味品雖是不同品類,但都是廚房里最不可或缺的產品。
也就是說,糧油和調味品在渠道上有很高的協同性。而兩大“油王”又都有自己龐大的銷售網絡,其中,金龍魚更長于零售,海天更長于餐飲。
從生產端看,金龍魚更具優勢。這主要因為在原材料方面,金龍魚的供應鏈有明顯優勢。金龍魚本身是海天等醬油企業的食品級豆粕供應商,至于釀造醬油所需的黑豆和小麥,對長期與大糧商打交道的金龍魚更是不在話下。
此外,二者的體量不在同一級別,而更大的規模往往等同于更低的采購成本。
當然,海天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相比糧油,醬油等調味品口味差異性明顯更大,消費者(尤其是餐飲端)對品牌的忠誠度也要更高。
換句話說,同樣都是新進入者,金龍魚想要在調味品領域打開局面,勢必要比海天在糧油領域,花費更大的代價。但對于不差錢的金龍魚來說,想必這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綜合來看,金龍魚的勝算更大一些,但海天也并非沒有一戰之力。
不過,二者也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
首先是品牌知名度。金龍魚和海天無疑都是知名品牌,但無獨有偶,二者進入新領域,都是用新品牌來打市場。這無疑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高的費用去培育。
從以往的戰略看,金龍魚是有意為之。其一直采用的都是多品牌策略,比如,在食用油領域,除了主品牌金龍魚,還有花生油品牌胡姬花、橄欖油品牌歐麗薇蘭等。
海天則更多是迫于無奈。同樣從以往的戰略看,海天更喜歡用單一品牌去打天下,快速實現消費者認知教育。
但在食用油領域,“海天”這個金字招牌,已被江西潤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搶注”。日前,兩者的官司,也以海天敗訴告終。
更大的問題是,市場競爭正在進一步加劇。
在金龍魚打響進軍調味品領域的第一槍之后,中糧、魯花等其它糧油頭部企業已迅速跟進,目前均推出了自己的醬油產品。
而如今,在海天邁出進軍糧油領域的第一步后,中炬高新等其它調味品小龍頭,是否也會效仿跟進?
無論如何,可以預見的是,“廚房大戰”的帷幕已然正式拉開,未來只會愈演愈烈。
原本運行在平行世界的兩大“油王”,如今命運卻形成交叉,且均已被資本市推上高位,這意味著,開弓已無回頭箭。
誰能率先拿下對方的一座城,誰才能繼續站在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