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8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國大豆進口量為5762.7萬噸,同比增長4.5%;食用植物油進口量為661.9萬噸,同比增長21.7%。今年前7個月國內油脂油料供應較為充裕。”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決策服務處處長張立偉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但在高度融合和充分競爭的全球油脂油料市場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食用植物油價格受國際市場提振,整體上行態勢明顯,如大連棕櫚油期價近日在現貨高基差的情況下“一騎絕塵”,連續刷新2012年以來的價格高點,直逼9100元/噸關口。不過,由于新年度全球油脂油料供應量大幅增加,未來國內外食用植物油價格將在高位振蕩中下行。
內外因素發力推高油脂價格
中信建投期貨農產品事業部油脂分析師石麗紅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從去年4月下旬至今,國內外食用植物油脂油料價格持續呈現上漲態勢,特別是近期很多油脂價格的累計漲幅驚人,如大連棕櫚油主力9月合約期價自去年4月27日的最低點4274元/噸,漲至今年8月13日的最高點9080元/噸,累計漲幅達到了4806元/噸。同一時期,國內豆油、菜油等期現貨價格的累計漲幅也比較大,一些小品種油脂價格更是屢創新高。
“近日國內食用植物油脂期現貨價格聯袂上行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到了大量流動資金進入商品期現市場進行投資等活動的推動;二是受到了國內外較多地區再度出現新冠肺炎疫情的刺激;三是部分惡劣天氣影響了進口食用植物油脂的流通,如臺風的出現令卸港偏慢等。”石麗紅分析說,國際市場有關機構公布的油脂產量、出口量、庫存量數據較為利好,也是令近日國內食用植物油脂價格集體創出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MPOB月報顯示,馬棕7月產量152萬噸,環比下降5.17%,基本符合預期;出口141萬噸,環比下降0.75%,好于預期;月末庫存149.6萬噸,環比下降7.30%,降幅高于預期。出口超出預期,疊加進口下滑及國內消費有所恢復,馬棕7月底庫存不升反降,跌至2010年后的歷史同期新低。由此預計,短期油脂仍將保持強勢。
“去年至今,國內食用植物油脂油料及其制品市場出現‘歷史級’的行情,不僅去年油類、粕類市場價格普遍上漲,而且今年以來油脂市場更是一枝獨秀,很多油脂品種價格的漲幅遙遙領先于其他商品。”據平安期貨高級研究員李晨陽分析,從油脂市場價格上漲的核心驅動來看,一方面,供應端出現了較大問題:一是美豆快速去庫存化,庫存消費比降至多年來的低點;二是巴西大豆出口潛力透支,無法對美豆形成有效替代;三是東南亞棕櫚油產量恢復不及預期,導致棕櫚油庫存一直維持在低位。另一方面,需求端出現了較多變化,主要因為原油價格持續上漲令生物柴油的需求增長,導致油脂市場的供需格局始終偏緊。例如,當前馬棕的庫存仍處于低位,最新公布的7月馬棕庫存僅有149.6萬噸,環比下降7.3%,棕櫚油的產量和庫存恢復程度遠不及市場預期。
目前,市場已經迎來了棕櫚油的季節性增產周期,如果在增產周期里庫存還無法累積起來,那么進入第四季度后庫存就更難恢復。李晨陽認為,整體來看,國內油脂市場當前面臨高基差、低庫存、疫情對進口擾動的多重影響,加上國內市場消費端馬上進入中秋節、國慶節等傳統的需求旺季,預計油脂價格易漲難跌,短期內仍將保持偏強走勢。
國內市場消費增幅低于去年
“全球油脂油料市場是一個充分競爭和高度融合的市場,我國油脂油料進口不受配額限制,進口量遠高于谷物。去年我國油脂油料進口量和國內產量均創歷史紀錄,今年1—7月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為5762.7萬噸,同比增長4.5%,同期的食用植物油進口量為661.9萬噸,同比增長21.7%。雖然進口量較大,國內油脂供應充裕,但是由于國際市場油脂油料供應偏緊、價格大幅上漲,國內油脂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上漲。”據張立偉預計,今年我國油脂油料進口量和國內大豆壓榨量將繼續增加,國內食用植物油供應有保障。與此同時,在國內動物油產量明顯增加、植物油替代動物油消費減少的情況下,今年國內食用植物油脂消費增幅將低于去年。第四季度隨著北半球油料集中上市,產量恢復性增加,國際市場供應偏緊的狀況有望逐步改善,國內外食用植物油價格將呈現振蕩回落走勢。
張立偉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持續增加,消費增幅卻呈現振蕩下降態勢。2000/2001年度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只有1388萬噸,2010/2011年度增加至2760萬噸,10年之間翻了一番。另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20/2021年度我國食用植物油將增至4239萬噸,較上一年度增加148萬噸,增幅3.63%,較10年前增長53.6%;2021/2022年度消費將增至4315萬噸,較本年度增加76萬噸,增幅下降至1.78%。
從我國食用植物油需求端的分類來看,主要集中在食用消費與工業消費兩個方面。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20/2021年度我國食用植物油食用消費3693萬噸,占總消費量的87.2%;工業和飼料消費537萬噸,占總消費量的12.8%。
另據了解,植物油食用消費主要包括居家消費、餐飲和團體消費、食品加工行業消費等。植物油工業消費主要包括飼料養殖、特種油脂、油脂化工、生物柴油等行業消費。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食用與工業消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如去年居家消費與飼用消費雙雙大增。而2020年我國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費總量已經達到了28.8公斤,其中食用消費25.1公斤,年人均消費量已超世界平均水平。
國產和進口供應占比不均衡
國內居民食用植物油的消費習慣具有很鮮明的地域性和人文性特點,如川渝地區的居民喜食濃香菜油,東北地區的居民以大豆油為主,山東、廣東等地的居民則對花生油情有獨鐘。不過,最終具體到單個品種上,其市場需求量的大小與價格高低有很大關系。
“國內食用植物油品種消費具有較強的替代性,受品種供應和價格變化的影響較大。據統計,受國內大豆壓榨量不斷增加的影響,近年來我國豆油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當前已占到全國食用植物油市場44%的份額。”張立偉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近年來,我國油菜籽產量止降回升,菜油進口量持續增加,這和西南地區居民較為喜愛菜油以及菜油消費需求居高不下有較大關系,當前菜油占全國食用植物油市場18%的份額。棕櫚油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油脂品種,但是由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上漲,進口成本不斷抬高,與豆油和其他植物油比價效益降低,國內消費需求出現下降,當前其占全國食用植物油市場15%的份額。此外,花生油的占比在8%左右,其他植物油的占比為12%。
“受消費需求不斷增加的帶動,我國食用植物油供應量逐年提高。2000/2001年度我國食用植物油供應量僅1413萬噸,2010/2011年度增加至2845萬噸,翻了一番。預計2020/2021年度增至4300萬噸、2021/2022年度增至4349萬噸。”張立偉說,我國食用植物油供應主要來自國內生產和直接進口。2000/2001年度我國食用植物油產量1206萬噸,進口206萬噸;預計2020/2021年度分別達到3084萬噸和1216萬噸;預計2021/2022年度分別達到3173萬噸和1176萬噸。
據記者了解,我國食用植物油產量增加主要依靠豆油,主要原因是大豆進口量逐年增加帶動豆油產量不斷提高。以國產油料生產為主的菜籽油、花生油和棉油產量未明顯增加,主要原因是這些油料品種產量難以大幅增加。最近幾年,我國其他植物油產量增加較為明顯,主要原因是玉米油、茶籽油和米糠油的產量出現增加。
此外,由于政策支持,近幾年我國油籽油料產量出現恢復性增加。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大豆生產,多措并舉發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農業農村部也提出,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穩定大豆生產,鼓勵長江流域利用冬閑田擴種油菜,在黃淮海及東北適宜地區適當擴大花生種植面積。
綜合分析國產油脂油料與進口油脂油料近年來的變動趨勢可以發現,我國油籽產量難以大幅增加,食用植物油供應對外依存度保持較高水平。按照去年我國大豆進口量10033萬噸、油菜籽進口量311萬噸、其他油籽進口量270萬噸測算,進口食用油籽折油總量為2061萬噸,加上1170萬噸的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含44℃—56℃棕櫚油硬脂),進口植物油和進口油籽折油量為3231萬噸,遠高于當年國產油籽油料生產的1200萬噸左右植物油。整體來看,由于國內油籽油料產量增長緩慢,未來進口持續增加局面將難以改變。
疫情改變了植物油消費結構
據張立偉介紹,截至今年7月底,無論是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數量,還是進口大豆等油籽的壓榨量,均處在歷史同期最高水平,說明國內油脂供應較為充足。與此同時,雖然國內食用植物油消費繼續增加,但是新增需求量低于新增供應量。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國內食用植物油消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居家消費增加,主要是小包裝和小品種油;二是飼料養殖用植物油增加;三是植物油替代動物油增加;四是食品工業消費植物油增加;五是地方儲備植物油增加;六是流通渠道和終端庫存增加;七是餐飲和團體消費植物油減少,主要是中包裝植物油。不過,由于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當前在食用植物油消費明顯增加之際,市場消費結構再次發生變化。具體表現為:一是餐飲和團體的中包裝油消費大幅增加;二是飼料用油繼續增加;三是居家消費減少,主要是小包裝油和小品種油;四是植物油替代動物油消費減少;五是流通渠道和終端庫存減少。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由于國內豬肉等肉類價格跌幅較大,使得植物油替代動物油的消費大幅減少。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豬牛羊禽肉總產量4291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802萬噸,增幅23.0%,其中上半年生豬出欄量33742萬頭,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8639萬頭,增幅達34.4%。
利空因素可能抑制上漲幅度
張立偉認為,去年下半年至今油脂油料價格上漲,主要是由全球油脂油料供應偏緊及資本炒作造成的。去年5月隨著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油脂消費持續恢復,加上原油價格反彈以及棕櫚油產量因厄爾尼諾減產,國內外植物油價格開始上漲。去年8月美豆期價開始上漲,同時因葵油大幅減產加劇了全球植物油供應緊張,推動油脂價格持續上漲。
據了解,去年8—9月美國大豆產區干旱,而第四季度拉尼娜天氣又導致南美大豆播種和收獲延遲,加上我國進口大豆需求強勁和投機資本的炒作,推動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大幅上漲。此外,去年全球油菜籽連續第3年減產,歐盟、阿聯酋等國進口需求強勁,全球油菜籽供應也持續偏緊,并導致加拿大油菜籽期價持續上漲且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從而帶動菜油價格大漲。
“由于2020/2021年度全球植物油供應偏緊,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可能會一直持續到新季作物大量上市,但是投資者仍應關注全球油脂油料市場潛在的利空因素,或會抑制后期價格的漲幅。”張立偉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一是今年3月以來,隨著南美大豆集中上市,全球大豆壓榨出現季節性上升,提振豆油產量及出口供應。盡管今年阿根廷大豆減產,但是巴西大豆產量創歷史紀錄,南美大豆供應在北半球新作上市前(9月起)依然充足。二是4—9月全球棕櫚油產量及出口供應將出現季節性增加,由于當前主產國棕櫚油庫存水平依然較低,或繼續支撐國際市場棕櫚油價格,但是未來幾個月有望逐步恢復,尤其是印尼棕櫚油產量大幅增加,將進一步增強國際市場棕櫚油的供應能力,利空后期棕櫚油價格,進而影響其他品種的植物油價格。三是全球油脂油料價格大幅上漲將會不斷抑制消費需求的增加,尤其不利于低收入國家消費的提高。四是受油脂油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今年北半球油籽種植面積均出現增加。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歐洲、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國家,以及今年第四季度阿根廷、巴西等也會擴大油料種植,將對后期油脂油料價格產生利空影響(在新作供應上市前)。若天氣配合,下一年度全球油脂油料產量將有極大提升,屆時國際市場油脂油料價格出現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較大。部分業內人士預計,2021/2022年度全球油籽產量將繼續增加,供應偏緊狀況有所改善。
值得市場重視的是近期三大品種植物油價差急劇縮小,但估計下半年價差將擴大。近期,受國內菜油供應充裕、需求持續低迷、棕櫚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菜油與豆油以及棕櫚油、豆油與棕櫚油價差急劇縮小。今年加拿大油菜籽可能減產,后期國際市場油菜籽、菜油價格難以大幅下跌,進口成本居高不下,而且進口將會減少,國內菜油價格將獲得支撐。不過,全球大豆和棕櫚油增產將打壓豆油和棕櫚油價格,下半年國內外菜油與豆油以及棕櫚油、豆油與棕櫚油價差將再次擴大。由此預計,2021/2022年度國際市場菜油價格將是全球最高的植物油品種,菜油與豆油、葵油將保持高升水狀態。
“今年全球棕櫚油和葵油產量將恢復性增加,大豆產量繼續增加,但是只有等到北半球新季作物上市后的第四季度,植物油供應偏緊局面才能得到有效改善。預計第三季度國內植物油價格仍將維持高位振蕩走勢,受國際市場油脂油料供需狀況逐步好轉的影響,第四季度國內植物油價格可能會出現明顯回落。”張立偉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