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
金龍魚(300999.SZ)自2020年10月創業板上市以來備受資本青睞,最高市值曾突破7500億元,被稱為“油中茅臺”,名列中國“四瓶神水”之一,然而隨著財報的公布,“油茅”金龍魚的成長性遭到了市場的普遍質疑。
受業績影響,金龍魚在二級市場的股價持續下跌,截至6月30日收盤,金龍魚已從巔峰期每股145.42元大跳水至每股54.02元,市值也從昔日高達7861.31億元縮水至不足3000億元,市值暴跌近5000億元。
凈利潤大幅下降 幾乎跌破所有券商預期
2020年10月15日,金龍魚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每股發行價25.70元。
上市第一年,金龍魚就給市場回報了不錯的業績,公司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949.22億元,同比增長14.16%;實現歸母凈利潤60.01億元,同比增長10.96%。
華安證券(600909)首席分析師文獻認為,金龍魚的營收增速是“高于糧油市場整體增速,不斷鞏固領先優勢”。
但是,金龍魚2021年三季報顯示出業績下滑,導致券商對于其2021年的業績預測看法不一。
對于金龍魚2021年歸母凈利潤,申萬宏源證券(000562)預測為53.6億元、光大證券預測為51.26億元、中泰證券(600918)預測為41.91億元、開源證券預測為44.54億元、西部證券(002673)預測為48億元。
最終,金龍魚幾乎跌破了所有券商的預期。金龍魚披露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金龍魚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1.32億元,同比減少31.15%。
2022年一季度營收規模高達565億元,但凈利潤僅1.14億元,同比下降92.71%。
業績下跌原因與原材料成本上漲、公司經營理念有關
金龍魚業績大跌究其原因,金龍魚的解釋是“凈利潤的下滑是由原材料成本上漲及競爭加劇造成的。”
在全球通貨膨脹加劇,原材料價格不斷走高的大背景下,記者注意到,金龍魚在去年曾對其部分產品僅進行過一次調價,以此來應對原材料漲價。今年來公司食用油產品已調過兩次價格,面對國際食用油大漲環境,近期還在考慮第三次調價,且每次漲價幅度較低,與頻頻大幅提價的白酒相比,形成明顯反差。
今年,金龍魚董秘在投資者問答中表示,近三年金龍魚稻米油在現代渠道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金龍魚公司并沒有利用其市場地位,對米面油進行大幅提價,這似乎與公司經營理念有巨大關系。
“金龍魚之父”郭鶴年曾在早年一段采訪中談及母親后落淚,稱母親告訴自己你是做糧食的,你不能害老百姓,千萬不能多賺,你要記得糧食是老百姓用的,同時一直最希望我們不做奸商。金龍魚公司也執行了郭鶴年“讓利于民”的理念。
在俄烏沖突爆發到疫情的再次反復,再到沖突和疫情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通脹再次成為不少國家面臨突出問題的大背景下,金龍魚公司對穩定糧油食品價格起到重要作用。
曾是民間股神的“心頭肉” 林園是否割肉離場?
2020年10月15日,金龍魚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上市后不久,林園在多個場合頻頻提到食用油行業,網友猜測指的就是金龍魚股票,金龍魚股價更是沖高到145.42元,金龍魚一時間成了民間股神的“心頭肉”。
隨著金龍魚披露2021年財報,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也浮出水面,對金龍魚青睞有加的私募大佬林園已不在名單之中。
圖片為林園投資退出前十大流通股東
此事炸開了鍋,不少投資者紛紛懷疑林園已經割肉離場。不少股民發帖稱,“林園都跑了”、“你們還在硬撐嗎”。
不僅如此,關于“林園跑路”的新聞消息還紛至沓來,有的文章標題用出“嚇跑”的字眼,其中不乏知名的新聞機構與媒體網站。
(截圖來源:百度)
2022年一季報,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沒有林園,意味著林園已經“跑路”了嗎?經分析,在2021年三季報中,林園旗下有4只私募基金位居前十大流通股東中,但是最大的一只私募基金持股量為135萬股,甚至未達到2021年年報第十大流通股東的門檻。也就是說,單單憑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不足以判斷林園是否減持或離場。
圖片為金龍魚2022年一季報披露的前10大流通股東
國盛證券發布研報表示,金龍魚廚房食品營收增長,利潤下滑, 主要系:
1)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公司提價政策未能完全緩解成本壓力;2) 市場競爭加劇及消費疲軟影響下,公司中高端零售產品銷量受到沖擊;3) 餐飲渠道恢復,低毛利率的餐飲渠道產品銷量占比提升。飼料原料及油脂科 技業務上,受益于市場行情上漲,公司實現了營收及利潤雙增,其中油脂科 技業務的利潤增幅較大,但大豆采購量和壓榨量同比下降,壓榨利潤有所減少。
中泰證券表示,我們預計未來食用油產品的負剪刀差有望縮窄,小包裝利潤有望改善。考慮到食用油業務約占金龍魚廚房食品業務的 7 成左右,預計金龍魚廚房食品板塊利潤率有望迎拐點。此外,金龍魚作為豆油生產企業,多數情況下需要采取賣出豆油套期保值的方式來規避價格風險,因此油價回落亦有望貢獻投資收益。
時至今日,金龍魚股價下跌已接近兩年之久,許多在股價深度下跌中勇敢抄底的投資者悉數被套,未來趨勢有待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