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本高、需求弱,上半年油脂企業“壓力山大”,困境下一利器不可或缺

    2022-09-11
    摘要:

    今年油脂需求下降幅度較大。從今年前7個月油脂表觀消費量來看,棕櫚油消費減少幅度最大,高達50%;豆油消費預計減少8%;菜油消費減少10%。

    期貨日報 

    “實現營業收入1194.83億元,同比增長15.74%;實現歸母凈利潤19.76億元,同比減少33.47%”,這是“油茅”金龍魚今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績單”,可以簡單總結為增收不增利,公司主要產品的毛利率也較上年同期明顯下降。

    其實,作為油脂行業的龍頭企業,金龍魚上半年的經營情況在業內頗具代表性。截至8月底,在A股上市的油脂企業金龍魚、道道全、京糧控股、西王食品等均已披露半年報。其中,道道全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約3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51.1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母凈利潤-3600.21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28.78%。京糧控股同期營收55.13億元,同比增長3.46%;實現歸母凈利潤7290.83萬元,同比下降17.46%。西王食品則是上半年營收、凈利潤雙降。

    產銷縮量、成本高企,油脂企業承壓

    期貨日報記者發現,這些油脂企業在半年報中不約而同提到上半年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帶動產品成本上升,雖然調整了部分產品銷售價格,但難以覆蓋成本上漲,導致企業利潤總額和主要產品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

    對此,國信期貨研究咨詢部副總監曹彥輝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外油脂價格大幅走高,給油脂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較大的壓力,原材料成本高企大幅壓縮了企業的經營利潤。與此同時,需求的萎縮也讓企業經營規模受到限制。

    金龍魚的半年報也印證了該判斷。今年上半年營收超千億元,體量遠遠大于其他油脂企業,因此被稱為“油中茅臺”。金龍魚將企業上半年面臨的影響因素也總結為兩方面:一是成本不斷上漲。受南美干旱天氣影響大豆產量預期以及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上半年主要原材料大豆、大豆油及棕櫚油等價格出現前所未有的快速大幅上漲,盡管6月中下旬價格有所下跌,但產品成本仍大幅上升。二是需求疲軟不振。上半年國內部分地區疫情反復,餐飲行業整體發展受挫,市場消費意愿偏低。

    看向上半年的油脂市場:國際市場出現多重不利因素,南美大豆減產,俄烏沖突影響菜籽油、葵花籽油運輸,馬來西亞棕櫚油因勞工問題產量下滑,印尼抑制通脹限制出口,這使得全球油脂市場一度出現供應緊張局面,價格飆升,馬來西亞棕櫚油、美豆油紛紛創下歷史新高。

    同期,國內油脂價格漲幅遠不及國際市場,豆油、菜籽油、棕櫚油進口長期倒掛,國內貿易商采購不積極,而進口大豆盤面榨利同樣長期虧損,企業開工相對低迷。國內油脂企業上半年大豆進口采購以及三大油脂進口量均低于去年同期。

    需求方面,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上半年國內三大油脂表觀需求量同比下滑26%,主要體現在餐飲消費的大幅下降上。

    在曹彥輝看來,上半年國內油脂企業經營整體呈現產銷縮量、成本高漲、利潤縮水的局面。

    “兩條腿走路”更穩,積極參與套期保值

    不過,進入6月,以國際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油脂也開始由漲轉跌。得益于6月中下旬開始大豆及棕櫚油等價格從高位回落,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實現收益,金龍魚二季度經營情況大幅改善,實現利潤總額24.1億元,較一季度上升26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6億元,環比一季度上升1526.0%。由此也可看出油脂油料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對企業經營影響之大。

    因此,在半年報中,上述油脂上市企業均將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列為公司面臨的風險之一。在此情況下,多數油脂企業并沒有“靠天吃飯”,積極利用國內外衍生品市場對原材料采購進行套期保值。

    京糧控股表示,為了減少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公司堅持以套期保值為風控手段,運用期現結合的經營模式,有效化解了大宗原材料價格波動對公司經營的影響。該公司半年報也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商品衍生品交易的損益與被套期項目(農產品現貨)的損益對沖,期貨和現貨結合實現損益為8826.78萬元,取得了良好的避險效果。

    金龍魚不僅參與了商品套期保值,還開展了外匯套期保值業務。金龍魚表示,公司部分原材料從海外進口,采購進口原材料主要以美元結算,因此公司持續持有較大數額的美元資產(主要為美元貨幣資金)和美元負債(主要包括經營性負債、長短期借款等)。受人民幣匯率水平變化的影響,采購價格可能因匯率變動產生異常波動,如公司產品價格不能及時作出調整,將直接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不參與以投機為目的的外匯交易,所有外匯套期保值業務均以正常生產經營為基礎,以具體經營業務為依托,以規避和防范匯率風險為目的。

    對此,格林大華期貨高級分析師劉錦表示,目前油脂企業參與套保的比例較高,大型企業有專門的套保團隊、專職研究人員,結合企業年度生產計劃進行海外采購,選擇點價時機和盤面套保機會,套保范圍已經從原料段擴展到匯率套保。相對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套保操作更加靈活,企業套保和生產部門緊密聯系,根據生產需求進行采購、銷售、點價、基差確定等。

    “據我與很多油脂企業的接觸,他們非常重視風險管理。以前就靠現貨‘一條腿’,賭行情是常態,現在有了期貨等工具,就相當于多了‘一條腿’,‘兩條腿走路’更穩。油脂油料期貨市場容量大、企業參與度高,產業企業思路也比較開放,會積極與期貨公司研發部門保持溝通,并參與全國調研,及時把握政策動向。”劉錦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今年8月,大商所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和豆油期權以及鄭商所菜籽油和花生期權先后推出,油脂油料產業鏈風險管理“工具箱”更加完善,相信也將為油脂上市企業套期保值操作提供更多便利。

    供需改善,油脂市場將開啟新周期?

    展望四季度,油脂企業經營環境是否會有改善,又將交出怎樣的“年終答卷”呢?

    曹彥輝認為,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回落,以及印尼出口的放開,全球油脂貿易緊張局面已經開始緩和。全球棕櫚油庫存穩中有增,或將帶領油脂開啟新的周期。下半年全球棕櫚油產量將明顯增加,東南亞棕櫚油庫存下半年開啟增長模式。目前來看,此輪棕櫚油牛市或已結束,市場已經開啟熊市進程。但全球豆油供需結構依然處于偏緊格局中。

    “國內油脂市場需求短期難有起色,供給端或有所增加,增量來自棕櫚油。豆油、菜油在新年度美國大豆和加拿大菜籽上市前依然保持供應偏緊格局,四季度供給或將增加明顯,國內油脂庫存或因棕櫚油庫存修復而穩中有增,內盤油脂進入跌勢,操作上以做空為主。”她說。

    劉錦告訴記者,2021年以來,豆粕和油脂價格迎來了高基差時代,持續到現在,油脂油料產業鏈上下游進入低庫存常態。因10月前國內大豆到港有限,貿易商采購心態轉變,以銷定采模式讓他們存貨不多,油廠定價權優勢凸顯,豆粕基差保持在600—800元/噸,局部地區有1000元/噸基差出現。這種情況將一直延續到大豆到港增多才會有所改變。

    “今年油脂需求下降幅度較大。從今年前7個月油脂表觀消費量來看,棕櫚油消費減少幅度最大,高達50%;豆油消費預計減少8%;菜油消費減少10%。尤其是國際原油價格的調整和印尼棕櫚油供給恢復正常,油脂后市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企業目前積極銷售油脂。”劉錦表示。

    在曹彥輝看來,今年油脂企業套保最大的難點在于基差太大,基差風險無法規避。鑒于此,她也對現貨企業的套保操作給出了建議:“下半年油脂價格已經進入下降通道,尤其是四季度跌勢可能加劇,對于企業而言,作為賣出方要提前進行保值,鎖定利潤,提前銷售基差;作為買方,將基差和點價時間放到最后期限即可。”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