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鋼鐵網
國慶前夕豆油現貨緊缺,基差高壘,讓本該備貨的貿易商以及油廠望而卻步,沒曾想節中的OPEC+大幅減產決定,帶動油脂產業鏈的整體上漲,節后供應端依然緊張,預判盤面上漲的預期愈演愈烈,更是到了如今的1800元/噸左右的高價,那近期臨近11合約的交割,基差價格又該如何發展呢?豆油后期走勢面臨的利多利空點又有哪些呢?
節前市場供應端現貨較為緊缺,基差較高,9月30日,華東現貨基差為1500-1550元/噸,華北現貨基差為1460-1580元/噸,華南現貨基差為1250元/噸,全國一豆均價為為10233元/噸;節后至上周五10月14日,華東現貨基差已至1850元/噸,華北現貨基差為1530元/噸,華南現貨基差為1880元/噸,現貨價格為11300元/噸,總體來說,華東現貨基差較節前上漲300-350元/噸,華北尚在范圍之內,華南現貨基差較節前上漲630元/噸,現貨價格方面,全國一豆均價較節前上漲1067元/噸。
由此可見,豆油現貨緊缺,引發了一系列的基差等的上漲,那么接下來的一系列問題也來啦。
問題一:面對高基差,近期市場需求幾何呢?現貨基差價格方面還會有所調整嗎?
其實是這樣的,近期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現在已經有所調整,華北、山東、華南、華東等基差已有下跌趨勢,一方面本來今年整體經濟不算景氣,貿易商已將需求壓縮到了剛需,以及市場不確定因素較多,風險自然較大,因此基差偏高更是限制了下游的需求;所以另一方面,11月為交割月,非產業客戶已開始移倉換月,期現的價格開始逐步回歸,那基差做出調整也是必然的,因此基差方面會有逐步下跌的預期。
問題二:那接下來,究竟什么時間會舒緩現在的這種局勢呢?
我想是這樣的,前期因為俄烏沖突導致能源以及原油的上漲,帶動生柴的上漲,因豆油作為歐洲美國生柴原料的添加,從而拉動豆油以及上游大豆原材料的上漲,因此導致國內的負利壓榨,制約了大家大豆的買船意愿,從而形成了現階段較為緊張的趨勢,隨著北美大豆的逐步上市,國內榨利的逐步恢復,買船意愿逐步提高,像現階段10月份的大豆到崗預計為570萬噸左右,還是偏少的,而11月大豆預計到崗為960萬噸,12月份的大豆到崗預計為860萬噸,也就是在11月中后期這種緊張的趨勢將會逐步得到緩解。
問題三:現階段無論是國外宏觀經濟的悲觀情緒的影響,還是馬上得到緩解的豆油緊張趨勢,都對價格產生的是利空影響,那接下來還有什么有利的因素來提振豆油的價格嗎?
是的,從現在來看確實是這樣的,但是可能還會有幾點轉機,從國際方面來看,10月12日的美國USDA報告,大豆產量還是有所減少的,超出了大家對于上漲的預期,因此對于大豆和豆油來說是有所提振的,以及10月13日發布的9月CPI同比上漲8.2%;美國9月CPI環比上漲0.4%,雖是對市場產生利空的情緒,但是,當時盤面也沒有馬上下跌,大家也在想是否已將11月份的美聯儲加息后的預期反應在了盤面,也就是說國外也在尋求有利的因素去緩解現有趨勢,因此可能成為后期提振價格的動力。
第二點俄烏沖突持續,能源方面緊缺后,是否還能釋放新一波有利帶動呢?
第三點就是現在正值南美大豆種植期,近幾年天氣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拉尼娜等影響,是否也可作為后期上漲動力呢?
國內方面,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大豆到崗卸港的時間的不確定性,以及或者時間的拉長,也許短期內這種情況不會得到緩解,到崗時間持續拉長?會對國內大豆庫存的補充較為緩慢,因此是否也可作為價格的支撐呢?且剛剛過去的夏季并非為油脂的旺季,那四季度下游需求如有好轉,是否也可加大下游的需求,從而有所帶動呢?
綜上所述不過是個人觀點,市場實時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接踵而至,雖有預期,但還是要根據實際的發展,希望大家還是根據自身情況,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