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
5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15場發布會,介紹“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有關情況。
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回顧總結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時指出:“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十四億多人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深刻指出:“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這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最精準概括。具體來講,可以用“三個更強”來加以佐證。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叢亮
一是生產保障能力更強,“兩區”建設穩步推進,目前,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已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水平和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隨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深入實施,糧食生產基礎將更加堅實。
二是供應保障能力更強,政府儲備糧規模結構布局持續優化,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和市場易波動地區成品糧油儲備已經達到15天以上;各類糧食企業庫存處于較高水平,部分企業商品庫存較前些年明顯增加,再加上農戶手中存糧,全社會儲糧層次更加豐富,保障更加有力。
三是調控和應急保障能力更強,各類企業年均收購糧食8000億斤左右,有效維護了種糧農民利益;政策性糧食投放精準有序,較好滿足了企業用糧需求;各地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糧食應急預案體系和工作機制,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和糧食應急保障企業數量持續增長。
叢亮表示,下一步,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保持市場總體平穩,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精心組織糧食收購,指導各地和有關企業抓好市場化收購和政策性收購,壓實各方責任,切實做到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倉收糧、有車運糧,確保“顆粒歸倉”。
二是加強儲備吞吐調節,緊盯重要時段和重點區域,加強糧源組織調度,精準把握政策性糧食投放時度效,有效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三是健全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增強監測預警的前瞻性、時效性、針對性,及早發現并妥善解決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