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目前,國內多地及國際市場主要糧油生產國出現了或預期將要出現高溫干旱天氣,導致市場對未來糧油供應較為擔憂,部分糧油價格如大豆等出現了較大幅度波動。不過,市場人士認為,仔細分析當前我國糧油進口格局及以往“厄爾尼諾”造成的影響可以發現,我國糧油進口多元化格局已形成,對某一產區或某一糧油生產國的依賴度不斷下降,同時“厄爾尼諾”天氣的出現雖然會令部分地區出現高溫干旱,但給其他地區帶來的降雨則會令糧油產量增加,未來其所造成的實質不利影響小于預期的概率偏大。
近期,無論是國內外的主要氣象服務機構,還是眾多的涉農預測機構均陸續發出分析報告,認為“厄爾尼諾”天氣的出現將給農產品市場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主要的問題是令糧油主產區出現高溫干旱天氣,最終將使得作物生長發育不好,造成糧油單產與總產量下降,進而提振糧油市場價格。
“‘厄爾尼諾’是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域水溫異常升高引起的一種氣候現象,會導致全球氣溫和降雨模式變化,平均每2年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例如,2016年,‘厄爾尼諾’天氣表現得較為強烈,導致全球氣溫創紀錄,讓全球糧油和能源供應、價格等受到影響。”上海農產品期貨交易者老段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剛剛入夏,北京、天津等地就出現了較為極端的高溫天氣,同時美國主要的糧油產區則遭遇了高溫、熱浪及龍卷風等極端天氣,短時間內讓人們開始擔心糧油和能源的供應安全問題。
據老段介紹,進入6月中旬以來,京津冀地區氣溫迅速攀升,上述地區最高氣溫達到了38—41℃,部分地區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而糧油主產區天氣變化是廣大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其對農作物的影響更是特別直接與不可逆轉的。從相關機構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自1980年以來,全球已經出現過11次“厄爾尼諾”天氣,其中超強3次、中等5次。回溯歷史,在“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美國玉米單產高于趨勢單產的概率更大,如在過去的11次中僅有三次單產低于趨勢單產。與此同時,“厄爾尼諾”對我國及烏克蘭等的影響不大。另外,“厄爾尼諾”經常會給美國西部、巴西南部、阿根廷中部帶來比正常年份偏多的降水,如巴西在“厄爾尼諾”年份增產的傾向最強。
陜西西安市糧食貿易商胡銀濱認為,投資者關注糧油主產區天氣變化是正確的,但應當客觀與全面地判斷其影響,如當前我國糧油進口格局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能僅憑美國大豆或玉米主產區出現不利天氣就認為價格一定上漲。
“我國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進口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我國累計進口糧食6819萬噸,同比增長2.5%。其中,5月份我國進口糧食達到1734萬噸,而去年同期為1590.8萬噸。分品種來看,5月份大豆進口近1200萬噸,同比增長約24%,1—5月份累計進口4231萬噸;5月份小麥進口115萬噸,同比增長71.5%,1—5月份累計進口719萬噸;5月份玉米進口166萬噸,同比下降20.1%,1—5月份累計進口1019萬噸;5月份大麥進口128萬噸,同比增長59.7%,1—5月份累計進口397萬噸。”胡銀濱說,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進口國別與成本、品種間的數量增減等變化可以發現,當前我國糧油的進口成本與進口來源地是經過充分優化的,如當前烏克蘭是我國玉米最大的來源國,巴西是大豆的最重要來源國,澳大利亞為排名第一的小麥進口來源國,同時我國加速了玉米等糧油進口的多元化布局,如玉米方面先后開拓了巴西、南非等玉米進口渠道,使得國內外玉米市場供需格局悄然發生較大變化。
胡銀濱表示,今年前5個月小麥進口量同比激增主要是成本低、國內需求好所致。據了解,小麥進口利潤每噸一度高達數百元甚至上千元,而且小麥的飼用需求旺盛。目前,有機構預計新季美國大豆將減產,但巴西的產量等預計樂觀。因此,我國糧油進口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不但會降低“厄爾尼諾”天氣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而且在其實質性影響較小的情況下,還有利于我國在進口糧油資源配置等方面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