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場見聞 山茶籽收購價五年翻十倍
記者小時曾在榨油的季節去過巴馬一個小山村,當時那香噴噴的茶油味,仿佛將整個村子都給浸透了。近日,在廣西莫老爺食品有限公司的廠房里,記者再次為山茶油的香味所陶醉,不同的是,如今茶籽油的香味飄出了廣西,飄到了全國各地。
走進“莫老爺”的庫房,油香撲面而來。堆滿倉庫的是榨油剩下的茶麩,只有少量茶籽庫存。工作人員老吳告訴記者,在收購茶籽時節,倉庫全用來堆茶籽,這個季節由于凍害,茶籽產量減少,只收購到3000多噸。現在茶籽收購價很好,8.5元一公斤,比2002年時收購價翻了整整10倍。以前一瓶礦泉水都比一斤油貴,農民不愿種茶油樹。如今,公司已從過去“送樹苗”變成了“賣樹苗”,種茶油樹能賺錢,農民積極響應了。
老吳說,油茶籽全身都是寶,榨油剩下的茶麩也很得價,主要是賣給做水產養殖的人用來清塘消毒,比如養蝦,茶麩在完成清塘作用后,又會轉化為適合蝦苗直接食用的蛋白質,蝦苗可愛吃了。
這個占地兩萬平方米的廠區,位于南寧市吳圩鎮。走進廠區大門,三月桃花笑迎來客,廠房四周是草坪綠樹環繞。由于不是榨油旺季,只有煉油房在開工,這時正在煉魚油。從煉油機器的觀察口處,記者看到透亮的魚油正緩緩流過管道。老吳告訴記者,“莫老爺”現在不僅生產茶籽油,還生產花生油、大豆油、調和油,目前還開發動物油,準備將豬油也推向市場;下一步嘛,要將休閑食品也納入生產范圍。
老總有話 企業和政府都要繼續解放思想
記者跟“莫老爺”的總經理莫海約了幾次都沒約上,恰巧在參觀廠房時,卻與他不期而遇了。莫海告訴記者,“莫老爺”去年生產加工油脂能力達到了5萬噸,年產值1.5億元,實現利稅380萬元。在河池市、百色市通過訂單保價收購等方式建立了15萬畝油茶種植基地,其中5000畝核心示范基地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是廣西第一個,也是目前廣西唯一的有機食品標準示范基地,基地農戶數6000多。莫海認為,盡管“莫老爺”在廣西食用油行業當了“一哥”,但與全國“老大”相比還矮一大截,年產值與“魯花”相比就有十幾億元的差距。
如何縮小差距、迎頭趕上?莫海認為,一方面企業自身要繼續解放思想,這是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作為龍頭企業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站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帶動農民增收的高度去考慮企業的發展。今年,在產業化經營中,“莫老爺”將重點理順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牽頭把“基地”辦成農民專業合作社。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繼續解放思想,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近幾年,自治區及各地政府都相繼出臺政策和撥出專款,扶持一些重點龍頭企業,但是一些政策落實不到位,扶持資金量不大,且多頭管理,難以形成合力。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由于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部分屬私營企業,因此在落實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時往往會大打折扣。政府應該徹底摒棄落后的所有制觀念,切實落實惠農政策,特別是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的科技投入。另外政府在引導農民種植某種作物時,應該改變以往行政推動的作風,而要注重扶持和引導。另外,政府在進一步做好勞務輸出的基礎上,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鼓勵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讓高素質的農民留在家鄉,建設家鄉。
記者放言 政府幫一把,責無旁貸
“莫老爺”著手牽頭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使“基地”在法律的保護下規范運作,穩定健康地發展,這是非常有眼光的戰略動作。企業和農民行動起來了,政府當然不會落在后面,盡力幫一把,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