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天天吃油頓頓吃油,和食用油很熟?不見得!看看下面這些誤區,自己中了幾個?
?

?
1、吃油多樣化就是吃不同名字的油 ?
?

?
經常換著吃不同名字或不同品牌的油是很多人對吃油多樣化的理解,事實上許多油脂雖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構成差不多。比如:
?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類似;
?
◆花生油和稻米油類似;
?
◆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欖油類似;
?
◆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類似。
?
所謂不同油脂的替換,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比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茶籽油和亞麻籽油替換等,否則所得到的脂肪酸是基本一樣的,就相當于沒替換了。
?
2、橄欖油只能用來涼拌 ?
?

?
“高貴”的橄欖油只能用來做涼拌菜,這種認識并不全面。
?
現在市場上的橄欖油大體可分為初榨橄欖油和精煉橄欖油。
?
◆初榨橄欖油是直接從新鮮的油橄欖果實中榨取的,呈黃綠色,并且含有多酚類等抗氧化物質。若用來炒菜,多酚化合物容易被破壞,因此,最好涼拌,還可用來燉菜或調餡。
?
◆經過精煉的橄欖油跟其他精煉的植物油差不多,煙點高,抗氧化物質和香味成分也被除去了大部分,但由于它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耐熱性較好,氧化危險小,適合用來炒菜。
?
3、煎炸過的油可以用來炒菜 ?
?

?
很多人不舍得扔炸過食物的油,還會用來高溫炒菜或油炸。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
?
因為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產物,當繼續使用這種油高溫烹調時,致癌物產量會急劇增加。
?
這類油可以繼續使用,但應該避免高溫加熱,可以用來做燉菜或者花卷等面點。
?
4、所有烹調方法都用一種油 ?
?

?
不少人家里常備著一種油,無論是炒菜、涼拌還是油炸,都只用它。
?
但不同油的耐熱性不一樣,過高溫度的烹調會加速致癌物產生,帶來健康風險。比如:
?
◆煎炸應該用最耐熱的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牛油、豬油等;
?
◆日常炒菜可以選擇用耐熱性較好的花生油、稻米油、茶籽油、精煉橄欖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
?
◆焯煮菜、做湯和涼拌可以選擇耐熱性差的亞麻籽油、紫蘇籽油、核桃油、未精煉的初榨橄欖油等。
?
5、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吃更好 ?
?

?
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動物油和植物油搭配著吃更健康,其最佳比例是1∶2。這種說法其實是對膳食中合理脂肪酸比例的誤解。
?
從脂肪酸平衡的角度看,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應維持在1∶1∶1的適宜比例。
?
但這個比例說的是整個膳食結構,既包括烹調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為飽和脂肪酸)。除平日極少吃肉蛋奶的人之外,吃動物油弊大于利。
?
6、油鍋燒冒煙, 滾油下菜 ??
?

?
中國人做菜喜歡爆炒,習慣等到鍋里燒到濃煙滾滾才下菜,這是不科學的。
?
過去植物油精煉技術不過關,很多都是小作坊式的,油里雜質較多,煙點低,當油鍋燒到冒煙的時候溫度正好。
?
現在精煉技術早已過關,油的煙點大大提高。但有不少上年紀的人依然按過去的經驗,要將鍋燒到冒煙才下菜,實際上這時的油溫早已超過200度。
?
過度加熱植物油會使食油中的卵磷脂和維生素A、E等遭到破壞,同時產生潛在的致癌物質。并且,油煙是肺癌的誘發因素,也能導致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
7、顏色越淺/深,油的質量更高 ?
?

?
有的人認為,油的顏色越深越好,還有一些人觀點恰恰相反。其實,油脂的色澤,除了與油料籽粒的粒色有關外,還與加工工藝以及精煉程度有關。
?
越是精煉的油脂,顏色就越淺。
?
按照其精煉程度,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等,一般分為四個等級,級別越高,其精煉程度越高。
?
精煉后,一、二級油有害成分的含量較低,雜質少,如菜籽油中的芥子甙等可被脫去,但同時也流失了一些營養成分,如大豆油中的胡蘿卜素在脫色的過程中就會流失。
?
三級油和四級油的精煉程度較低,雜質含量較高,但同時也保留了部分胡蘿卜素、葉綠素、維生素E等。
?
大家可根據自己的烹調需要和喜好進行選擇。
?
8、減肥塑身只吃水煮菜,不放油 ?
?

?
提倡少油烹調并非鼓勵無油飲食。
?
油能提供給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 為人體補充豐富的維生素并促進吸收脂溶性維生素,還能軟化食物纖維,減少食物體積,提供飽腹感。
?
就算我們要減肥節食,每天也需要至少20克膳食脂肪酸才能維持膽汁正常排出,脂肪酸不足可是會破壞皮膚健康產生皺紋的。
?
想要瘦身塑形的,建議主要從食物中攝取油脂就夠了,不要完全不吃油或者額外攝入過量油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