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開啟了中國食品安全有法律保駕護航的全新時代。如何讓百姓吃得放心,也成了今年兩會上的熱點話題。“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在這期間,我們將繼續關注消費者權益,展開消費維權行動,特別推出食品安全系列報道。
3月6日,記者來到了濟南市七里堡糧油批發市場進行了暗訪,還真就發現了諸多貓膩,有些場景甚至讓人觸目驚心。因為不了解背后情況,一說起"劣質油",許多消費者感覺離自己很遠,事實上,即使你沒有到市場買過散裝油,但只要你去外面吃飯或是買食品,那你很可能就會與劣質油"親密接觸"。
在市場東側一樓,批發經銷糧油的商鋪就有五六家,且生意都很興隆。記者發現,一些小商販、糧油店的散裝油、自制油存在極大的質量隱患。
這是些沿街的門頭房,狹小空間,黑乎乎的油漬,昏暗霉斑的墻壁,沒有記憶中糧油的清香,只有一個或幾個工作人員穿著臟兮兮的工作服忙活著……
店門外,黑漆漆的油桶上胡亂插著幾只出油槍,3個粗大的管子從屋里伸出接到油箱里,地上、墻壁上都是黑油漬,連屋里走來的一只小狗,身上也沾滿了黑油。
這是市場南頭的一家店鋪,老板是位中年婦女,據其介紹,他們店花生油、豆油、色拉油都有,而且價格相當便宜,3塊6一斤,批發還可以再優惠。記者注意到,這家店的生意還真是好,前來買油的客戶絡繹不絕,大都是開車來,一買最少一大桶。每個白色塑料桶能盛油40多斤,這種買法根本不像是家庭用油,據老板介紹,很多酒店用油都是由其直接送上門的。
記者進屋一探究竟,只見店內空間狹窄,屋里胡亂放著幾個油罐,兩個出油器正在轉著,一個破舊鐵梯子通向二樓。"你買不買?出來說話,別進屋。"老板見記者走進店里,顯得不太高興。記者最終沒能看到連著油槍的3個粗大管子通向哪里,但其流出來的3種油,色澤灰黃、混濁不清,沒有應有的香氣,更談不上透明。
這些油是從哪兒流到這家糧油店的呢,從店外堆著的那些臟乎乎的大鐵桶上,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相鄰的一家店,一男老板熱情地把記者讓到了店里。這家店從外表看整體環境要干凈些,但老板報出來的油價要比第一家高出很多,“4塊5一斤”老板小聲說。“怎么這么貴?”記者問道。“我這的油好啊。你聞聞。”“我們沒聞出來,和南邊那家差不多吧,那邊的才賣3塊6。”“你若要的多給你算3塊8。”“我們要得多,但你這兒賣得貴啊!能不能和南邊那家店一個價啊?"記者在價格上堅持不松口。“你不懂,我這是正規廠家的,只要一比較你就能看出差別來。”說著店老板拿起油槍取了些油放在一個空礦泉水瓶子里,讓記者聞了聞,接著又拿起另一支油槍,取出些液體摻在里面,晃了晃。"看,這就便宜了,雖然聞起來味差不多,但一下子就能便宜好幾毛錢。"老板神秘地介紹說,后加進去的是色拉油,只要這么一摻價格自然就低許多。
“南邊那家店是現裝的油,不是這樣兌出來的。”記者裝作疑惑不解的樣子問道。“你算算賬,現在花生米多少錢一斤,你想想他們那個價格能賣得著嗎?”老板不屑地解釋道。“我這里有兌好了的,那個罐里有純正的花生油,從廠家進的,你也可以自己買回去兌。”記者順著店老板的指向看去,柜臺的油桶上擺著以魯字開頭的幾種牌子的油,標明產地是淄博。“3塊6,這個價你賣不?”“我不賣!”說完老板就不愿意再說什么了。
“散裝食用油存在的問題,批發商和銷售商心里都很明白,但大家只想如何賺更多的錢,所以受坑害的只能是消費者,只要吃了不中毒,不出大問題就行。”曾做過糧油批發生意的李老板這樣對記者說。“有的花生油連10%的花生油成分都沒有,有些經銷商在色拉油里添加價格低廉的棉籽油等,甚至加入工業油和泔水油!”李老板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市場上散裝花生油,價錢每公斤不到10元,但是普通花生已經賣到4-6元/公斤,花生的出油率在40%到45%之間,加上人工費、房租費、水電費等,一公斤花生油的成本就要13元。 “市場上散裝油價錢如此之低,誰能相信它是真的?”
這些油的質量有保障嗎?在市場北頭一女老板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色拉油都是飯店買去用的,價格比花生油低很多;調和油是糧油店自己摻的,按照花生油和色拉油1∶1的比例調和的,單位食堂經常用。“你們也可以買回去自己兌,按照1∶1的比例就行。”女老板說。
劣質油在氣味上與純正的花生油有很大的差異,為了掩蓋劣質油的怪味、雜味,往往通過在產品中添加香精的方式改變其氣味。通過添加香精,劣質油搖身一變成了優質花生油,消費者僅憑其氣味很難分辨。
由于劣質油本身就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存在很大的危害,加之香精的長期攝入對人體的損害也十分嚴重,所以添加了香精的花生油是不能食用的。
花生油亂象叢生,香油的質量又是如何呢?記者來到了二樓的香油店一探究竟。“你們這有香油嗎?”“有,你要多少錢的?這邊的16塊錢一斤,便宜的10塊錢一斤。”
記者聞了聞,“差不多啊?”“16的純啊,都是純芝麻油。”“10塊的不純嗎?”“不能說不純,反正沒16的好。”“是現磨的嗎?”“是現磨的。”“你們這香油一般都往哪送?”“不一定,這10塊的酒店來要,16的一般都是個人吃。”
記者又來到了第二家店,這家店好的香油16元,孬的6塊一斤。好的孬的價錢差距這么大,記者心里疑問重重。
“這6塊的怎么聞得不香呢?”“肯定沒有好的香啊。”“那6塊的你們都賣給誰?”“一般都是酒店要。"
“我還覺得你們是記者呢?”“我們是配料的,公司要往外地送貨。”記者看其有疑問,趕緊編了個理由。聊了一會之后,店主開始對我們產生了信任。“哦,那你們就拿6塊的吧。”“6塊的好嗎?吃了不會出問題嗎?”“不會,放心吃吧。”
“這6塊的是用香精兌的嗎?”“不是,絕對不是。”“那怎么弄的?”“呵呵,這是商業機密。”女老板神秘一笑。
家住濟南市中區的劉女士對記者說,她就愿意去市場買香油,覺得現磨的,讓人放心。可有一次她偶然看到了檢驗真假香油的方法,拿家中“100%芝麻香油”進行了簡單的檢測,發現卻不是純芝麻油。她買的香油售價最貴的十幾元,有時候也買便宜的,一瓶不到10元。而記者了解到,純芝麻油每瓶的售價則要十幾元到二十多元。
記者在省城各大超市內發現,幾乎所有香油瓶上都標著“100%芝麻香油”。對質量等級、瓶底渣等也標注不一。看來,到底是不是純芝麻香油,還應該有個具體的規范。
這些散裝油到底從哪里來,又成批地賣給了誰,我們不能隨便猜測,但曾在山大路南頭一酒店打過工的小曾告訴記者,這家酒店的菜品以涮鍋為主,是用油大戶,其酒店樓后有一個大池子,廚房有管道通向這里,有一輛車隔幾天就要過來收購廚房垃圾。經了解,這些未經處理的廚房垃圾是生產“泔水油”的重要原料。
據從事過多年廚師的小曾講,許多小作坊都是從飯店下水道中淘出廢油,煉成油品銷售。這些小作坊將這些"地溝油"銷往何處,是否被當成食用油流向市場?如果被當成食用油流入市場,危害極大,而且性質嚴重。
看來,這些糧油店只是龐大劣質油加工鏈中的一小部分,其背后,掩藏著一個隱秘的黑油供需“市場”。
臨近3.15,食品安全問題再次跳入老百姓的視野中,而就這次記者的調查來看,散裝食用油還普遍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
在此,記者希望有關部門加強對散裝油市場的監管,并深究其背后的利益鏈條,讓市民擁有一個安全的食品環境。
?
?????????????????????????????????????????????????????????????????????????????? 來源/百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