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糧油市場報
“重糧輕油數十年,莫讓食油再靠邊,糧食有‘法’油無‘法',厚此薄彼難改變。”這是一個從事63年糧油工作的老人晚年最迫切期盼,讓糧油這對孿生兄妹,在同一法律呵護下,盡快改變“油命外落”這一尷尬的現狀,實現幾代糧油人追尋的“糧油協調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愿望。
考慮到食用植物油是城鄉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目前國家對油菜籽、油葵等的生產、流通采取了與谷物類似的支持性措施。《糧食法(征求意見稿)》因此規定,“食用植物油和油料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適用本法”.僅僅20個字能否改變食油市場“名為治平無事實有不測之憂”的現狀值得探討。而且像“地溝油”那樣危及食用安全的案例,也應該納入“糧食質量安全”條款,讓食用油質量安全有法可依。
筆者認為,百姓油瓶子不該成為被洋人抱養的“中國棄兒”.將《糧食法》改成《糧油法》既有助于保障我國食用油安全,又可防止進一步弱化食油,改善重糧輕油的現狀。
糧油,百姓生活缺一不可。國人“開門七件事”中,糧油緊緊相連,既是民生大事里的孿生兄妹,又似“唇齒”互為依存。糧油在生產領域面臨共同的挑戰,但糧油之間又有爭地的對抗性,需要統籌協調。在消費領域更有互補性,相互輔佐,滿足人類必須的營養平衡。而且他們還要應對一個共同的“敵人”.隨著生物能源科技的不斷進步,糧油均不再是人類獨享的專利,如何應對世界能源危機對糧油供應的沖擊,以及如何開發木本糧油資源,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草本、木本糧油兩條腿走路的新路子,這都是立法中必須超前考慮的問題。
還有糧油商品、產業的主管職能部門的問題。過去糧食部門隸屬商業部時,還有油脂局。各省糧食廳、局有油脂處(早期有油脂公司),以后還在購銷處里放油脂科,再后“科”沒了還有“油脂人”.如今隨著油脂市場淪為洋人主宰,“事在已無人為”,中國的食油究竟由哪個部門主管?也需在立法時加以關注。還有些特殊的品種,比如中國的大豆,既是糧食又是油料,進口占全球貿易量的60%,若納入油料統計,我們國內糧食自給率早已不是保持在95%以上,而只有87%左右。這些都需立法后加以規范。
總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糧食法》更應傾聽來自糧油一線的聲音,因為他們都是直接“吃梨子”的人,更知“梨子”的滋味。
(江蘇省糧食局退休干部鄭勵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