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爭斗20年,國產大豆機會尚存

    2018-04-16
    摘要:

    進口大豆對國產持續打壓之時,國產大豆并沒有完全失敗,與進口大豆相比,我國國產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2-3個百分點,國產大豆蛋白以其綠色、天然、安全的非轉基因特性深受歐、美、日、韓等市場的歡迎。目前,我國專門從事大豆食品蛋白加工的企業近60家,規模以上有影響力的企業約20家,大豆蛋白的出口國家(地區)達60多個,在世界食品蛋白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新金融記者 彭俊勇

    農民的糾結

    在進口大豆在國內市場上牢牢占據主導地位之時,對于國產大豆主產區的東北農民來說,如何種植大豆一直是一個糾結的問題。

    4月中旬,當多數地區早已春暖花開之時,中國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仍然春寒料峭,正準備開始春播的農民又開始了多年的糾結——種玉米還是種大豆?松嫩平原核心地帶黑龍江省綏化市張維鎮農民吳海就是其中的一員。

    “反正不是玉米就是黃豆(很多農民習慣稱呼黃豆而不是大豆),這兩個品種輪換著種,去年哪個賺錢多些種哪個。”吳海家有30畝左右的土地,加上租種同村進城打工人家的土地,每年差不多要種植70畝左右的作物。這樣的種植面積在其他地方可能算是大戶,在東北糧食主產區則再普通不過。

    與往年不同的是,2018春天播種新增加了一個變量,對這個普通東北農民來說,通常存在于電視新聞之中的中美貿易戰這樣的高大上詞匯開始影響他的播種選擇。

    “天天都看電視了,如果要對美國黃豆征稅,是不是國產的會漲價呢?”

    4月4日,我國商務部網站宣布將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等進口商品對等采取加征關稅措施,稅率為25%。中美兩國貿易中,對華大豆出口一直是美國的優勢。

    “中美貿易戰政策戰提及的大豆進口關稅增加25%,有望將大眾視線聚焦在國產非轉基因大豆之上,有望促進我國鼓勵國產大豆種植和發展。”關注大豆生產的不只是農民,黑龍江大豆協會會長唐啟軍更持續關注著事態進展。

    事實上,隨著貿易戰展開,2018年國產大豆播種如何,正在一個矛盾之中。在貿易戰之前三月末四月初,按照黑龍江省相關部門的測算,該省今年春耕種植意向已初步確定,今年黑龍江省大豆意向種植5491.4萬畝,比上年減少409.4萬畝。隨著對美國進口大豆加征關稅,對國產大豆帶來利好消息,農民種植意愿產生波動。

    唐啟軍則認為,2018年黑龍江省的播種量從目前數據顯示來看有可能略低于2017年,但預計不會太多。“今年預計補貼力度至少不會低于去年。其次是2018年由于阿根廷大豆減產,全球大豆總供給呈現下降,國產大豆有望水漲船高,因此盡管玉米種植效益高于大豆,大豆種植面積不會減少太多。”

    新金融觀察記者了解,在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到全國的1/2,其中90%以上用于食品加工或直接食用,目前處于播種前購買農資時節,大部分農戶已經購買種子。但隨著中美貿易戰升級,國產大豆價格已受此推動震蕩上揚,尤其連盤大豆1號合約1809最高達到4122元/噸,國內農戶種植大豆意愿有望加強。

    20年“戰爭”

    轉基因、美國進口、國產承壓,是關于國產大豆的幾個關鍵詞,在這個領域,進口數據給人留下了美國步步緊逼,中國疲于招架的刻板印象。但完整的事實可能并不如此。

    一方面,海關總署1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共進口大豆9554萬噸,同比增加13.9%,創歷史最高紀錄,主要原因是需求強勁。而國產大豆產量不到1500萬噸,數字對比差距明顯,大豆已經連續多年牢牢占據農產品進口量第一的位置。中國的大豆進口規模25年增長量超600倍。

    另一方面則是,國產大豆的播種量和產量一直處于變動之中,不同年份之間雖然差異巨大,但從長時間維度來看,波動處在可承受范圍之內,國產大豆并未遭受所謂的“滅頂之災”,更多的是一種理性選擇的結果。

    近十年國內的大豆產量最高峰出現在2008年,當年達到1554萬噸,最低谷出現在2015年,只有1100萬噸,銳減了大約30%,而在2017年數字維持在1500萬噸左右。

    而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時間,國產大豆從1000萬噸逐漸增長到了1500萬噸。

    國產保持總體平穩,市場占有率卻逐漸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國內需求的增加與土地有限之間的矛盾。隨著國內生活水平提高,人民飲食結構加大了蛋白需求有關。對此唐啟軍認為,近十年我國進口量增長同時對對外的進口依存度也在提高,因我國種植面積近幾年增幅不明顯,市場需求量每年在提高,需求缺口也只能用進口來填補。

    而更少為人知的是,在進口大豆步步緊逼的情況下,國產大豆的出口量仍然維持在10萬噸左右。

    對于國產大豆來說,如何發揮好非轉基因和蛋白質含量高的優勢,走自己的道路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

    與進口大豆相比,我國國產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2—3個百分點,國產大豆蛋白以其綠色、天然、安全的非轉基因特性深受歐、美、日、韓等市場的歡迎。目前,我國專門從事大豆食品蛋白加工的企業近60家,規模以上有影響力的企業約20家,大豆蛋白的出口國家(地區)達60多個,在世界食品蛋白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可以從進一步加大對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保護、創立我國非轉基因大豆蛋白國際品牌、健全并充分發揮大豆蛋白行業協會的作用等幾個方面主打大豆蛋白牌。”唐啟軍介紹未來這是國產大豆的一個方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