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油產業:一場“入口”革命,一次消費升級

    2018-04-18
    摘要:

    未來十年,中國食用植物油消費總量將繼續增加,但是增速放緩,一個突出的特征是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結構來看,隨著消費群體的改變,一些80后、90后逐漸成為食用油脂的新消費群體,同時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消費理念的普及,消費者將更加偏好優質、品牌和特色的產品,包括現在的亞麻籽油,葵花籽油等小品種消費,占比也會呈增加趨勢。

    中國經濟導報

    “日本普通人家里做飯以水煮和生吃為多,所以日常烹飪用油比較少。而且,日本人食用的一般是菜籽油和橄欖油,一瓶油可以吃比較久,超市里賣的食用油一般也都容量較小,不像中國,一般家庭購買的食用油都是5升左右,三口之家吃兩三個月就用完了。”在日本留學并生活了許多年的齊小小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經中國營養師協會認證的高級營養師劉鈺告訴記者,與日本相比,中國的飲食習慣偏于“重口”,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普及健康生活,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這當中就包括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民以食為本,要想實現健康中國,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應當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這亟待掀起一場“入口”革命。

    中國食用油進口依賴過強“煎炒烹炸”是最具代表性的中餐烹飪方式。用大量的油烹飪出來的食品外焦里嫩,脆香可口,深受國人喜愛。然而,正是這種烹飪方式,使得我們對食用油的使用量極大,已經造成了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面。

    北京的王阿姨給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們一家五口人,王大媽和老伴,兒子和兒媳,還有一個5歲的小孫子。這樣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每半月要用掉大約一桶5升裝的大豆油。除去小孫子,平均每人每月將近一升,而這還只是家庭用油的量。由于兒子和兒媳每天中午都在單位吃食堂或者在外面餐館用餐,食堂、餐館做菜用油量一般是家里的數倍,這樣算下來,每個人平均用油量更多。

    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6~2017年度我國植物油消費達3568萬噸,國產油脂僅占1100萬噸,自給率差不多為30.8%。劉鈺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大原因是居民消費不合理。每年人均油消費量高達24公斤,是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值的3倍。“中國人吃煎、炸、炒、紅油火鍋,都是一大盆一大盆的油,所以我們的消費遠高于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值。”

    2012~2017年中國成品油進口數量統計數據來源:中國海關智研咨詢整理

    原農業部油料市場預警分析首席分析師張雯麗介紹說,從2006~2016年,我國總共進口了8953萬噸油籽,占國際市場上油籽產量逾1/6。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油籽進口國之一。拿進口量和產量對比,2016年我國進口油籽是本國產量的近兩倍。其中,大豆進口量與產量之比最高,達到1.7倍;芝麻和亞麻籽進口規模也不小,分別是產量的1.5倍和1.2倍。

    不過,對于食用油進口依賴過高的現狀,我國已經采取了很多應對措施,包括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原國家糧食局局長張務鋒今年年初在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上表示,2014年以來,國家陸續改革調整大豆、油菜籽、玉米收儲政策,目前正在進行實質性改革完善。隨著收儲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糧油消費需求,引導農民調整糧食品種結構,通過市場增加收入,提高糧油有效供給,增加安全、優質、綠色、健康的中高端糧油的供給。

    健康理念推動消費升級“健康中國”口號的提出,使對國民健康生活知識和習慣的培養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2017年7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全方位布局國家營養發展的未來,重點包括七大實施策略和六大重大行動。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國民營養”為切入點,預防營養相關疾病為目標,大力普及營養知識、優化營養健康服務、完善營養制度,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形成健康中國的基礎性保障新戰略。其中包括廣泛開展以“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為重點的專項行動;推廣應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導日常飲食,控制食鹽攝入量,逐步量化用鹽用油。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表示,目前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其中高血壓患病率達到25%左右,糖尿病患病率為10%左右。這些與高糖高鹽高油的飲食習慣有關。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每人油的攝入量是20~30克。但實際現在居民每天每人攝入量達到42克左右。“全國大約80%的家庭都是超標的。”

    一方面,對食用油的控制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另一方面,從個人角度看,營養健康知識也在尋常人的生活里生根發芽。特別是年輕一代,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注重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習慣。

    90后女孩萌萌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她的老家在河北,她的先生則來自陜西。他們在老家的飲食習慣都是重油重鹽。但是這些年,在國家不斷宣傳下,他們也意識到吃過多的鹽和油對身體健康很不利。特別是,由于這種飲食習慣的影響,兩個人的父親都患上了糖尿病和高血壓,常年服藥。現在,萌萌每天做菜時,都有意識少放油鹽,時間久了,連個人口味都變淡了很多。“現在如果去吃過去常吃的那些菜,反而覺得又咸又油,有點吃不下去。”萌萌說,他們夫妻倆剛到北京時,一桶5升的油只能吃3個月,但現在卻差不多能用半年。所以,以前的大桶油消費都換成了小瓶裝。有意思的是,過去用油量比較費,萌萌家主要以相對便宜的大豆油為主,但現在,“既然用油少了,我們就更多使用橄欖油、菜籽油等更貴更好的油。這可能就是你所說的消費升級吧。”萌萌說。

    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

    在張雯麗看來,這確實就是一種消費升級。“從未來十年來看,中國食用植物油消費總量將繼續增加,但是增速放緩。而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消費結構升級。”張雯麗指出,從總量來看,到2026年,我國人均食用的植物油會達到3400萬噸左右,人均年消費量達到23.7千克/人。但從消費結構來看,隨著消費群體的改變,一些80后、90后逐漸成為食用油脂的新消費群體,同時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消費理念的普及,消費者將更加偏好優質、品牌和特色的產品,包括現在的亞麻籽油,葵花籽油等小品種消費,占比也會呈增加趨勢。

    在這種趨勢下,消費升級反過來會倒推產業升級。也就是說,只有產業及時升級,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在2017中國油料品牌論壇上說,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開展國產食用植物油品牌創建,是推進油料產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國產食用植物油發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增進全民營養、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

    然而,除了稟賦原因導致的資源不足以外,隨著油料產品的全球發展,我國油料產業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首先,油料企業成本高企,價格倒掛比較突出。比如,我國油菜畝均成本是加拿大的兩倍,而春油菜單產只有加拿大的70%,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在有效供給層面,近年來油料生產總體表現為比較效益低,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影響有效產能的提升;創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設缺乏,享譽全球或者享譽國內的大品牌不多。

    針對這些問題,張雯麗說:

    第一,要優化布局,調整品種,特別是一些優質的品種,比如大力發展雙低油菜品種。同時還要調整產品結構,確保食用植物油的優質和多元化。

    第二,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即通過良種良法和推廣機械化實現節本增效。

    第三,加強油料產業的一二三產融合。油料產業多功能性非常突出,除了食用,還有觀賞、育肥等功能。因此要適當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深加工能力。

    第四,實施品牌化、差異化、國際化戰略,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

    不僅如此,劉鈺認為,餐飲服務業方面也需要升級。針對餐飲提供單位,國家應當出臺更加嚴格的控油政策,嚴厲打擊地溝油、口水油等使用不健康油脂坑害消費者的行為。同時,對餐飲用油進行抽查檢測,對于用油過多的餐館進行教育反省,對于用油較少的餐館進行表揚鼓勵。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