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用油的消費升級到底走到哪一步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沈陽、南京、哈爾濱、蘇州、煙臺十大城市的消費者告訴你......
城市化和收入上升促使中國包裝食品市場持續增長,香港貿易發展局繼2013年之后再次對國內包裝食品市場進行消費調查,希望追蹤和了解消費者對于包裝食品的消費行為、觀念和趨勢的變化,為港商、國際品牌開拓國內市場提供參考。
這次調查于2017年10月,在國內10個城市,向2400名消費者進行網上問卷訪問。在進行問卷訪問之前,還分別在上海、武漢、成都3個城市進行了共6場消費者座談會(每市2場)。
平均購買過近4種食用油
座談會受訪者反映,隨著生活品質提升,家中食用的油品種類也明顯增加,消費者會為不同目的使用不同的食用油。
最常見的有花生油(用于常規燒菜)、菜油(用于油炸類制作,因為價格相對便宜)及橄欖油(主要用于冷拌類)。
雖然橄欖油較貴,但不少座談會受訪者表示已經是家里常備油之一,而問卷調查結果也反映這消費趨勢。
家中食用油種類明顯增加(按城市劃分)
調查顯示,受訪者過去6個月平均購買過3.95種食用油,消費者因不同目的而用不同種類的食用油,而認為橄欖油的購買頻率有增加 (相對2至3年前而言) 的比例較其他油品高。
家中食用油種類明顯增加(按受訪者背景劃分)
高收入受訪者相對更多購買橄欖油、山茶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較貴價的油品,中等收入受訪者則相對更多購買大豆油。
選購糧油食品的考慮因素
調查顯示,品牌口碑、原料成份、口感口味、有機/綠色天然/無添加等,是購買糧油/干貨時前3個主要考慮因素。
不過,與2013年調查比較,口感口味、價格這兩項的關注率顯著下降,而對品質認證及包裝設計的關注則有所上升。
中小包裝糧油產品更受歡迎
“大包裝”曾經因為性價比更高而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這幾年包裝食品變化之一就是“小包裝”和“獨立包裝”的興起。
調查顯示81%受訪者認同“比起性價比更高的大包裝,我更喜歡購買含獨立包裝的小包裝產品,更精致,更衛生”,這種普遍趨勢在糧油食品也得到印證,有70%受訪者認同更傾向購買中小包裝規格的日常食用糧油產品,例如5-10公斤以內的真空包裝大米,0.5-1.8公升的瓶裝油,當中一線城市似乎更有這趨勢。
包裝食品的九大消費特點
據香港貿發局的內地包裝食品調查,歸納出9個消費特點:
1、對品牌的忠誠度下降,理性尋找“更佳”的產品
以前消費進口知名品牌或國內的大牌一直是消費者自豪的事情,但國內品牌的品質有了明顯提升,更出現很多創新而獲得成功的產品。在座談會中,可以察覺到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開始動搖。他們現時的心態是,理性地以自己關注的品牌選擇要素,在不同品牌和產品系列中尋找心目中更佳的產品。
同時,消費者越來越多地認為“要雜食”,即嘗試不同的品牌或產品,這樣不但可以體驗更多,還可以獲得不同的營養。
2、新產品的嘗試欲望大幅提高
傳統上,很多消費者都喜歡標榜忠實于某個品牌,以此彰顯自己是一個有要求的人。調查反映近4成受訪者對食品品牌的忠誠度比以前有所下降。從座談會歸納出這得益于大量新產品上市,廣告和促銷活動不斷給消費者“洗腦”;另一方面,消費者正從彰顯自己“有要求”,向彰顯自己“跟上潮流,有更多不同體驗”轉變。
在問及哪些渠道能吸引消費者嘗試新品牌的包裝食品,最能吸引消費者嘗新的前三管道包括熟人推薦、賣場推廣、美食博覽會等。
3、愿意為“品質提升”支付更高溢價
內地中產階層近年普遍對產品品質提升有明顯要求,如果能滿足消費者關于「更潮流」、「更健康」的需求,消費者比起以往更輕易地支付更高溢價去進行消費。
調查反映有機、綠色天然、無添加、營養健康,以及采用高品質的原料、成份被消費者熱捧,成為消費者心目中高品質象征,并且愿意為這些高品質元素支付更高的溢價。品牌口碑與高品質的關聯大幅下降,側面反映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下降,理性尋找更佳的產品。
4、“認證”的重要性明顯提高
消費者對「認證」也越趨重視。以往消費者傾向消費大品牌,對于新品牌的嘗試相對保守。「食品認證」對于消費者的意義不大,正如受訪者說的「大品牌本身就是認證」。
但是,現在很多新產品都以「技術創新」、「原材料創新」、「口味創新」等概念來建立產品差異。很多時候,這些創新未必能讓消費者安心。如果有信得過的「認證」就變得重要,如有受訪者提及進口食品的FDA認證、歐盟認證、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等,甚至會成為消費者挑選一個新品牌時最讓他們放心嘗試的理由。
調查顯示87%受訪者認同「對于新品牌,如果有我熟悉的認證的話,我會更放心嘗試」。
5、對產品信息細節重視度提升
在消費提升初期,消費者缺乏分辨產品品質的知識,大家會把信心和期望都寄托在大品牌身上。這幾年,在內地品牌崛起的過程中,除了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外,還透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強化一線面對面銷售來提高銷量。這些行動令消費者的產品知識得到有效的提升,消費者也因此學會了從產品包裝上的各種細節信息去評價產品。
消費者「鑒別能力」的形成值得企業重視。這說明消費者不再簡單地根據品牌知名度選擇產品,他們會認真審視產品的包裝設計,以及仔細閱讀包裝上的信息細節,從而對不同產品進行多維度的比較。年齡越大的受訪者,傾向更關注食品包裝上的信息細節。
6、小包裝及獨立包裝更受歡迎
這幾年包裝食品變化之一就是「小包裝」和「獨立包裝」的興起。
調查顯示81%受訪者認同「比起性價比更高的大包裝,我更喜歡購買含獨立包裝的小包裝產品,更精致,更衛生」,收入越高,更喜歡購買有獨立小包裝的產品。
7、包裝的“優質化”和“潮”
除了包裝的大小變得「精致」,受訪者還更關注食品包裝的「質料」(品質)以及「潮流感」。
調查顯示78%受訪者認同「食品包裝的材質能體現出產品的品質,好產品的包裝會更有品質感和潮流感」。女性受訪者更傾向通過食品包裝的材質來判斷產品的品質,收入越高的群體,更認為包裝材質體現產品品質。
8、因為要“新鮮度”,保質期被消費者“縮短”
以前消費者關注的重點是「是否已過期」,即使講究一點的也只是「不選快要到期」的產品,多數認為在保質期限之內就行,甚至有消費者特意挑選因為保質期快到而降價的產品。但在這次座談會討論中,反映出產品的保質期「被」縮短了。
80%受訪者認同「比起臨近保質期的產品,我更喜歡購買更新鮮但價格更貴的同類產品」,而74%認同「相對而言我喜歡保質期更短的包裝食品,代表更少的添加劑和更新鮮」;年齡較大的受訪者,更多認為保質期短代表更少添加劑和更新鮮;收入較高,越認為保質期短代表更少添加劑和更新鮮,更愿意為新鮮買單。
9、“囤貨”需求在減弱
有一個以往大部分消費者都會有的購買習慣:趁品牌促銷降價而「囤貨」,也在發生變化。導致這個變化原因包括:品牌多樣化、供應充足以及消費知識的轉變和提升。
調查顯示,78%受訪者認同「我不喜歡為了省錢而囤貨,寧愿吃完再買,新鮮度和嘗試不同的品牌是我的考量」;中老年齡段的細分人群相比年輕人群,更多提及不喜歡囤貨,寧愿吃完再買。
來源:香港貿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