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張立偉
本文根據第八屆中國油菜籽產業發展大會演講速記稿整理
中國油脂油料產業發展這個題目非常大,既要都講到又要講好是非常困難,今天我主要從油脂油料生產、貿易和加工三個方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和認識,以供大家參考。
第一, 中國油籽油料生產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
最近兩年,我國油籽種植面積出現了恢復性增加,油料面積整體穩定。油籽面積的增加主要得益于過去兩年我們調減了5000萬畝的玉米面積,使得大豆種植面積增加2000多萬畝,因此,油籽面積的增加主要來自于大豆。油料這一塊,花生面積小幅增加,菜籽和棉籽面積繼續下降,大家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最近幾年,我們大豆的種植面積出現了明顯的增加,油菜籽的面積還是在下降,棉花面積也在下降,花生面積穩中有增,其他油籽的面積小幅增加。
過去兩年大豆的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大豆產量也在增加,2017年我國大豆總產量達到1455萬噸,較2015年增加250多萬噸。中國的大豆生產主要集中于東北地區,黑龍江大豆產量占了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還要多。我國的大豆產業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國產的大豆不能用來榨油,因為價格高,用來榨油企業就虧損,因此只能作為食用。由于我們食用大豆消費增長緩慢,一旦國產大豆產量多了,價格就要下跌。過去兩年大豆產量累計增加了250多萬噸,去年大豆上市后價格就不斷下跌。要想發展中國的大豆生產,就必須努力提高國產大豆的消費,同時,還要大力促進國產大豆的流通,因為食用大豆終端客戶太多,每個用戶的體量又太小。
我國大豆單產遠低于美國和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美國大豆單產是3.38噸/公頃,2016年最高達到3.49噸。世界平均單產也達到2.68噸,而我國大豆單產不到1.9噸,我們跟世界水平差得很遠。美國大豆單產最好的時候接近我們的兩倍,世界平均水平也比我們高了40%。所以中國大豆生產要發展,農民種植收益要想提高,單產必須得上去,大豆質量、尤其是蛋白含量必須大幅提高。
中國大豆產量占世界大豆產量的比重在不斷下降。1995年我們大豆產量占世界的比重是10%,現在占比下降到4%左右。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產量一直都在增加,尤其阿根廷和巴西大豆產量快速增長。1995年和2017年相比,美國大豆產量翻了一番,但巴西的大豆產量增加了近4倍,阿根廷大豆產量也增加了近3倍。我們中國的大豆產量,1995年是1300多萬噸,2015年不到1200萬噸,2017年恢復到1455萬噸,幾乎沒有什么增加。
我們再看中國的大豆消費,現在已經超過1億噸了,但是我們國內產量只有1400多萬噸。我們的大豆消費的大幅增加,主要是大豆榨油量的提高。食用大豆消費雖然也在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們預計2017/18年度食用大豆消費量為1440萬噸,國產大豆幾乎全部做食品用。大豆作為一種優質的植物蛋白,我們消費量目前太低了,現在國內植物油消費已達到3500萬噸,我們中國人吃油都是大豆的兩倍多,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從人體對蛋白的需求方面考慮,除了動物蛋白外,人體也需要植物蛋白,我們吃大豆量應該遠遠超過植物油的消費量,這才是更科學的。中國是傳統的大豆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是人均大豆消費還是非常低的,從這一點上,我認為未來中國大豆消費增加是非常有潛力的。要發展中國國產大豆生產,必需努力提高國產大豆食用消費,只有國產大豆消費持續增加,我們國產大豆生產才會更好。
農業部有一個規劃,到2020年我們的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4億畝,比2015年增加4000萬,大豆單產達到135公斤/公頃,依此推算,大豆產量將達到1890萬噸,目前來看,要實現這個目標很難。前幾天中國農業展望報告發布了,報告預計到2027年中國大豆產量在1600萬噸左右,我認為這個預測還是比較靠譜的。中國的國產大豆消費決定了大豆產量,產量多了價格就下來了,價格下來農民種植就不掙錢了,他就會減少種植。
農業部說今年大豆種植面積要增加500萬畝,今年玉米種植面積繼續調減。但是從今年大豆和玉米種植收益看,玉米的種植面積應該增加,市場普遍預測今年玉米面積要增加,有的預測增加1000萬畝,有的預測增加2000萬畝,這樣大豆種植面積肯定要減少。農民自己種地,什么掙錢就種什么。最近幾天,東北地區緊急出臺擴種大豆的政策,主要是提高大豆種植補貼,并遠高于玉米種植補貼,以鼓勵農民增加大豆種植面積,這可能會使今年大豆面積小幅增加,但從長遠看,只靠補貼來支持大豆生產并不是一個更好的辦法。
從2000年花生成為我國第一大的油籽作物后,花生播種面積和產量一直保持增加的趨勢。我們花生產量占世界的40%,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花生生產國。過去我們花生和花生制品大量出口,現在花生每年都要進口,因為中國的花生價格高于國際市場。目前我們的花生單產每公頃達到3.7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我們的花生單產比美國大豆的單產還要高,花生賣的價格又比大豆價格高,因此,花生是國內油籽種植收益最好的一個。但是花生種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農村勞動力缺乏,從這一點上看,花生產量大量增加也是很難的。我國花生種植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和河北,1800萬噸的花生中,910萬用于食用,其他用于榨油。跟其他的油的價格相比,花生油的價格更高,對花生價格也形成支撐,進而支持花生的穩定生產。
下面我們再看看油菜籽,2017年官方產量數據大約是在1400多萬噸,但市場普遍認為油菜籽實際產量可能只有500-600萬噸。菜籽幾乎全部用來榨油,從最近幾年國家糧食局發布的每年納入統計的企業菜籽收購量不到產量的10%來看,國內菜籽實際產量也應該是很低的。在2015年國家取消臨儲菜籽收購政策后,油菜價格大幅下跌,但到去年價格大幅上漲,已經超過了過去托市收購價格。這說明市場的調節比政府調節力量更強,為什么價格跌了以后漲上來了,因為老百姓都不種了,菜籽就少了,少了肯定會漲價。按照去年長江流域菜籽收購價5200元的價格,生產出來的四級菜籽油每噸要超過1萬元;按照四川菜籽價格5400元計算,濃香菜籽油的成本是14000元。現在國內非轉菜籽油才賣8000多塊錢,而我們成本就要10000元,進口的轉基因菜籽油每噸才6300—6400元,你說這個里面有多少非轉基因油啊。現在我們的油菜沒法用來生產普通菜籽油,只能用來做濃香菜籽油和農村的小榨,嚴重制約了我們菜籽產業的發展。
我們看到這幾年四川、貴州、云南油菜種植面積在增加,而長江流域的江蘇,湖北,安徽等面積在下降。目前很多機構認為全國菜籽產量只有500-600萬噸。未來油菜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油菜種植和收獲面臨著機械化程度低、農村勞動力匱乏等很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油菜產業的發展,但在四川,由于濃香菜籽油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大力發展油菜種植前景光明。
棉花是我國種植面積和產量下降最快的油籽品種。過去國內棉花生產是新疆、華北黃淮地區和長江流域三分天下,但現在新疆棉花產量已占到全國的75%,實際產量占比可能超過80%,我國整個棉花種植幾乎都集中在新疆地區,在內地取消棉花種植定額補貼后,未來我們內地的棉花種植將會繼續減少。
第二,中國油脂油料進口狀況及未來趨勢
2017年我國食用油籽進口量超過一億噸,達到1.02億噸,遠遠超過國內油籽總產量,國內對蛋白粕的消費需求持續強勁帶動油籽進口量不斷增加。大豆是我們進口油籽的最主要品種,1995年我國放開油脂油料市場后,1996年大豆從此前的凈出口變成凈進口,此后進口量不斷增加,2017年達到進口量達到了9553萬噸,誰也沒有預測到今天中國大豆需要這么多。1996-2012年世界大豆進口量的增加部分幾乎全部給了中國,這期間全球其他國家大豆進口量一直維持在3600-4000萬噸之間。但是最近5年,除了中國,其他國家大豆進口量從3800多萬噸增加到了5500多萬噸,這說明其他國家現在也在跟中國爭大豆市場。
中國的大豆壓榨需求不斷增加刺激進口量持續提高。按作物年度計算,我國大豆進口量已連續14個年度增加,中美貿易戰爆發不會影響2017—2018年度大豆進口量繼續增加,按照本年度9600萬噸的大豆進口量計算,未來6個月大豆進口量增加5200多萬噸就可以了。如果我們跟美國發生貿易戰,在2-3季度南美大豆集中上市銷售的高峰期,我們認為4-9月份大豆進口量不會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考慮9月份后美國大豆開始大量上市銷售,會對今年四季度和2018—2019年大豆進口量帶來較大影響。如果中美貿易戰爆發,中國進口美國大豆數量肯定會減少,美國大豆價格會低于南美大豆。去年我們進口巴西大豆5100萬噸,但巴西還有1700多萬噸大豆出口給別的國家,今年這些國家可能減少巴西大豆進口量,增加美國大豆進口量。
我個人的觀點,最近幾年我國大豆進口呈現畸形增長,2012—2017我們工業飼料產量只增加了2100萬噸,但這期間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3715萬噸,大豆進口增加量遠遠高于工業飼料產量增加量,這是極不正常的。按照我們工業飼料產量和豆粕消費量計算,豆粕在工業飼料中添加比例達到了33%。按照我們的配合飼料產量3.5億噸推算,豆粕添加比例也達到了20%。最近幾年我們為什么會在飼料養殖中添加那么多豆粕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豆粕價格太低了,2012年豆粕價格最高達到4700-4800元,2015年豆粕價格最低只有2300元,現在也只有3100-3200元。此外,生豬養殖效益好導致出欄體重增加,大豆壓榨效益好,以及進口DDGS數量和國內雜粕供應量減少等因素,都使得豆粕用量增加。受生豬養殖開始虧損,豆粕價格上漲,以及其他蛋白粕供應增加等因素影響,未來幾年我國豆粕需求增速會放緩,可能制約大豆進口和壓榨的大幅增加。
如果國家調整一些政策可以進一步減少對進口大豆的依賴。比如:增加豆粕出口關稅,進而降低豆粕出口量。放開豆粕進口國家的限制,進而增加豆粕進口量。完全放開葵花粕,菜籽粕等豆粕的進口國家限制。取消限制產區進口菜籽的政策,降低進口菜籽進口關稅,進而增加菜籽進口量。放開葵花籽,棉籽小品種油籽的進口,同時降低進口關稅,增加小品種油籽進口量等。
由于國內生豬養殖今年以來持續虧損,今年大豆壓榨增速將會明顯放緩,加上中美出現貿易爭端,2018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可能出現7年來首次下降,但未來大豆進口仍然是增加的,預計2020年我們大豆進口量會達到1億噸。
我們的油菜籽進口量去年也是明顯增加的。目前我國進口油菜籽來源國家只有4個,分別是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和蒙古。預計今年油菜籽進口量將達到500萬噸,未來最多可能就是600—700萬噸,因為全球油菜籽產量和出口量難以大幅增加,嚴重制約了我國菜籽進口量的增加。
目前我們的植物油供應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70%。最近兩年,我們整個植物油市場都是新增供應量小于需求量,但臨儲菜籽油大量拍賣彌補了國內植物油的供需缺口。國內植物油供應充足使得過去幾年的進口量持續下降。在2012年我們植物油進口量最高達到960萬噸,2016年進口量下降到688萬噸,2017年我國植物油進口量增加到743萬噸。隨著臨儲菜籽油去庫存過程的結束,未來幾年我們植物油進口量可能會保持快速增加的態勢。
第三,中國油脂油料加工業發展狀況及未來趨勢
我國油籽油料壓榨和蛋白粕供應主要依靠大豆加工業,豆粕供應量占我國蛋白粕供應量的比重接近80%,因此,我把最重要的大豆壓榨產業放到最后再講。
我們先來看一下國產菜籽壓榨行業,最近幾年,國產菜籽壓榨行業發生的顛覆性變化。由于國內菜籽主產區規模企業壓榨國產油菜籽嚴重虧損,加上產量不斷下降,價格持續上漲,企業收購菜籽困難,產區大中型油菜籽加工企業被迫轉型或長期處于停產狀態,部分企業被迫破產倒閉。國內濃香菜籽油消費需求持續增加,導致農村榨油作坊數量和規模企業的濃香菜油生產線數量不斷增加,并開始成為國產油菜籽加工行業的主力軍。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鄉村小作坊收購菜籽及使用農民兌換的菜籽榨油占比在50%—55%,規模企業收購菜籽及使用農民兌現的菜籽生產濃香菜籽油占比40—45%,規模企業使用收購及兌現的菜籽加工普通菜籽油占比只有5%左右。
再看國內棉籽加工行業、最近幾年,由于內地棉籽產量急劇減少,內地棉籽壓榨企業逐步退出市場,棉籽與棉花一樣,生產集中度快速提高,目前新疆棉籽產量占比超過75%,國內棉籽壓榨行業變成新疆地區一枝獨秀。目前全國棉籽產量只有900多萬噸,新疆占到700萬噸,由于新疆的棉籽加工企業很多,還有一部分棉籽運往內地,當地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最近幾年,新疆地區破產倒閉、長期停工或被收購重組的棉籽加工企業不斷增加。
國內花生壓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中小企業依然較多。目前魯花,益海和中糧三家集團占全國花生壓榨量的比重在50%左右,其他規模企業花生壓榨量占比30—40%,小作坊花生壓榨量占比10%—20%。未來中小型花生壓榨企業將會逐步退出,或者成為三大集團的原料供應商,花生壓榨行業集中度將繼續提高。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大豆壓榨行業。2017年我國日加工能力1000噸以上的油廠合計日壓榨大豆能力達到46.66萬噸,按年開工300天計算,大豆壓榨能力達到1.4億噸。
2017年全國1000噸/日以上的大豆壓榨企業共有156家,扣除長期停工停產的油廠(黑龍江為主),目前正常開工和中短期停產的油廠有120余家,其中正常運轉的油廠110家左右。
全國大豆壓榨能力過剩局面正在發生改變。2005年我們大豆壓榨企業平均開工率是42.4%,2010年達到55.8%,2017年達到66.4%。如果按有效壓榨能力計算,2017年大豆壓榨企業平均開工率73.2%,正常開工的油廠平均開工率達到77.5%。雖然最近幾年我們的大豆壓榨能力不斷提高,但是效益不好的企業被淘汰了,部分中小企業也在不斷的退出,加上大豆壓榨量大幅增加,國內大豆壓榨行業開工率也明顯提高,目前70%多的開工率不能算產能過剩,應該算是正常的。
外資大豆壓榨企業所占比重呈現下降趨勢。2009年外資企業占我國大豆壓榨能力的比重為37.7%,2017年下降至26%。國有企業大豆壓榨能力從2009年的23.6%到2017年提高到了32%;民營企業大豆壓榨能力從2009年的38.7%到2017年提高到了42%。未來民營企業占大豆壓榨能力的比重將會下降,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大豆壓榨能力占比將會增加。
最近幾年破產倒閉和長期停產的大豆壓榨企業幾乎全部是民營企業,大豆壓榨行業集中度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2017年全國前10家大豆壓榨企業集團合計日壓榨大豆能力達到30.36萬噸,占全國大豆壓榨能力的比重高達65.2%,實際大豆壓榨量占全國大豆壓榨總量的比重超過70%。未來幾年國內大豆壓榨行業的集中度和規模化還會繼續提高,2000噸/日以下的“單打獨斗”大豆壓榨企業要么被整合掉了,要么就關閉了。
由于國家去年取消外資進入油脂油料加工行業的限制,未來幾年國內大豆壓榨能力仍然會快速增加,尤其外資企業的大豆壓榨能力將會明顯增加,國有企業也會增加,但民營企業新增壓榨能力可能會小于退出市場的壓榨能力。預計到2020年國內大豆壓榨能力達到1.6億噸/年,考慮我們的大豆壓榨能力和壓榨量都在提高,預計2020年我們正常開工的大豆壓榨企業平均開工率將會達到80%左右,我國大豆壓榨行業正在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