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經緯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油炸食品并不健康。一方面,高熱量的飲食容易讓人發胖,而肥胖是健康大敵;另一方面,在烹飪過程中,為了節省成本,商家往往會反復將食用油加熱使用。而這可能帶來致癌風險。早在5、6年前,社會上就有“食用油反復使用3次,致癌物升高約10倍”的說法。
這個說法雖然形象地說明了食用油反復使用的潛在危害,卻缺乏最直觀的結果作為證據。許多人可能會質疑,致癌物真的能升高那么多嗎?即便可以,它又真的會導致癌癥,或是促進癌癥的進展嗎?
至少在小鼠模型里,答案是確定的。上周,由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的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攝入反復使用的食用油后,小鼠體內的基因表達狀況會發生改變,促進乳腺癌的發展。這項研究發表于《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研究中,科學家們將小鼠分為兩組,一組食用新鮮且未經加熱的大豆油,另一組則攝入經過高溫多次處理的大豆油,攝入量則根據小鼠的體重進行了調整。在16周后,研究人員們又往小鼠體內注射了晚期乳腺癌細胞,觀察這些具有侵襲性的細胞在不同小鼠體內會出現怎樣的反應。
在注射的20天后,研究人員們開始觀察腫瘤細胞的分布。他們發現,那些長期攝入“回鍋油”的小鼠,注射部位的原發腫瘤是對照組的4倍!更糟糕的是,這些小鼠體內,腫瘤也更容易出現轉移。盡管這些細胞的注射部位是小鼠的脛骨,但短短20天后,就有許多腫瘤轉移到了小鼠的肺部。
▲攝入“回鍋油”后,小鼠的腫瘤在短期內發生了轉移(如第二行系列圖片所示)(圖片來源:《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這些小鼠肺部的腫瘤是(對照組的)兩倍!而且它們更具有侵襲性。”本研究的負責人,食物科學和人類營養學教授William G。 Helferich說道:“我原本以為肺部的這些結塊只是小的腫瘤克隆,但它們并不是!它們會進行轉化,變得更具有侵襲性。使用新鮮大豆油的小鼠也有轉移,但這些轉移的腫瘤侵襲性并沒有那么嚴重,增殖的規模也沒有那么大。”
隨后,研究人員們嘗試回答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在實驗組小鼠中,研究人員們發現,它們在肺部的轉移腫瘤里,一種叫做Ki-67的蛋白水平有明顯上升,這種蛋白與細胞的增殖有關。而基因表達分析則發現,相比對照組,實驗組小鼠體內有455種基因的表達水平出現了2倍以上的變化,很多都和氧化應激有關。
▲Ki-67蛋白的水平上升了40.2%(圖片來源:《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據此,研究人員們提出了他們的假設:在高溫下反復使用的油,其中的甘油三酯會斷裂,并對游離的脂肪酸進行氧化,使得油中的丙烯醛水平上升。而這種物質已知有致癌屬性。在一系列因素下,小鼠的基因表達水平出現了變化,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乳腺癌的轉移”。
此外,他們也指出,許多生物學家正在研究腫瘤轉移背后的機理,而他們的結果有望將飲食因素也納入討論的范疇中。譬如,許多癌癥幸存者并沒有真正痊愈,他們體內依舊有休眠的癌細胞。如果攝入反復使用的油對癌癥的轉移有促進作用,或許平時在飲食中多留個心,會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當然,目前的這項研究成果還略顯簡單。這一做法是否有用,還需要更多人類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