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19日,第一屆西湖大學營養學論壇在西湖大學云棲校區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營養學會食物與烹飪營養分會、西湖大學共同主辦,以“個性化營養的未來和展望”為主題。來自國內外的數十名專家學者,為我們分享了營養及相關領域的議題。
豬油、椰子油、橄欖油、山茶油、玉米油、亞麻籽油、胡麻油……對選擇綜合癥來說,選擇多了,才有了綜合癥。各式各樣的油,都有什么區別,又該怎么選?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鄭鉅圣,給大家做了一次小科普。鄭鉅圣研究的是人類營養、食物攝入與疾病的關系,他說,不同的油對應不同的脂肪酸成分,而不同類型的脂肪酸攝入與糖尿病的預防有關。
那么,在說糖尿病之前,我們先捋一捋這些“油”。
很多人都聽說過,脂肪分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中國人“家傳”的豬油,和各路網紅吹捧的椰子油,都富含飽和脂肪酸。這類油的過多攝入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風險,盡量少吃。
不飽和脂肪酸就更復雜些。非專業研究人員也許不知道,不飽和脂肪酸又分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我們熟悉的Omega-3、Omega-6就屬于多不飽合脂肪酸,比如魚油、亞麻籽油、胡麻油富含Omega-3,玉米油則富含Omega-6。單不飽和脂肪酸也有熟悉的面孔,橄欖油、山茶油都屬于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
鄭鉅圣要說的重點是,他與中山大學的老師合作,針對3000余位中國人、長達6年健康數據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人體血液Omega-3含量越高,糖尿病的發病率就越低。也就是說,吃富含Omega-3的食物,很可能可以有效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
為什么會有這種關聯?鄭鉅圣說,在Omega-3與2型糖尿病之間,還有一個“中介”,叫腸道菌群。Omega-3與2型糖尿病的預防、抑制作用,與腸道菌群的變化也有密切關系。而將三者關聯起來分析研究,是一種全新的視角。
當然,這個結論目前僅適用于中國人。同樣的實驗,鄭鉅圣在英國也做過,但這種關聯性在英國人的樣本中并不明顯。“這很可能與人的基因有關。”鄭鉅圣說,這次營養學論壇的主題就是“個性化營養的未來和展望”,所謂個性化營養,通俗來說,就是根據不同的基因量身定制營養方案。
鄭鉅圣的實驗室,是此次西湖大學營養學論壇的承辦方。鄭鉅圣于2018年9月正式入職西湖大學,3個月后便開始著手籌備這個論壇。“一方面,是搭建一個同行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也希望全世界更多的實驗室知道,在中國的西湖大學,有那么一群人也在研究營養學與流行病學的關系。”
鄭鉅圣說,科學研究本身就需要開放交流,而研究人類基因與營養學、與流行病學的關系,更需要與世界各個地方的科學家合作,才能碰撞出新的發現和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