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觀世界
上周,我參加了大商所支持的廣西油脂油料調研團,有幸結識了許多產業內的朋友,對整個油脂油料產業鏈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本文不談行情分析,專門聊聊產業鏈的事。
可能很多做期貨投機的朋友,包括我自己,對產業都比較陌生。但產業是行情走勢的根本,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
油脂油料產業鏈
本次調研團共15個人,主要來自三大板塊:投資基金、現貨商和期貨公司研究員。走訪的企業包括飼料廠、貿易商和油廠,基本上涵蓋了產業鏈的主體。
油脂油料按產業上下游可以分為幾個環節。以大豆為例,分為大豆出口商、油廠、貿易商、終端客戶(主要是飼料廠和用油企業)。
出口商向美國和巴西的農民收購大豆,然后轉售國內油廠。中糧和中儲糧都是國際市場上,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出口商。
油廠可根據自身的生產進度和預售合同情況,來預定未來大豆的采購量。確定了采購量之后,油廠要先向出口商預交一部分定金。然后,就要在規定期限內,在CBOT大豆期貨盤面去完成“點價”。
點了價后,出口商就會在盤面上賣出對應數量的大豆合約來鎖定風險。點價的價格也就是油廠的采購成本。
如果點價點得低,后面原料價格上漲,導致產品漲價,油廠就能賺很好的利潤。如果點價點得高,采購成本過高,萬一后續原料價格下跌,導致產品價格同步下跌,就將給油廠的生產經營造成極大的壓力。
所以,點價是油廠采購最核心的環節,也是決定油廠利潤的關鍵。
油廠會根據自己的采購成本,換算出壓榨利潤后,給貿易商和下游企業報出基差合同。不同區域由于供需關系的差異,基差會有所不同,但一般不會高于運費成本。
當不同區域之間基差的差價高于運費成本時,低基差地區的貨就會大量地發往高基差地區,賺取差價,從而把高基差拉下來。
貿易商的獨特地位
貿易商在產業鏈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飼料廠為什么還要跟貿易商買貨?直接找油廠訂不就好了嗎?
因為按我們傳統的理解,貿易商作為油廠的代理商,價格一定比廠家貴,否則他們賺什么錢呢?
事實上,油脂油料行業,貿易商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貨確實賣得比油廠便宜。
是他們拿貨有折扣?不完全是。
拿豆粕來說,如果豆粕庫存比較充足,有漲庫停機的壓力,這時貿易商去提現貨的話,確實會有一定的價格優惠。但貿易商的核心價值不是這個。
貿易商的利潤主要取決于盤面操作。
比如貿易商看好后面的基差和價格,能在價格低位點價,后面基差和價格上漲,盤面上有可觀的利潤,就能以低于油廠的價格向客戶報價。而且貿易商的賬期比較靈活,可以賒賬,但一般賒賬的報價會比現金拿貨稍貴。
貿易商的另一個優勢是提早鎖定貨權。
在油廠供應緊張時,基差合同一般都是提前幾個月就賣完,現在加工生產的都是幾個月前的訂單。這時如果你要找油廠要現貨,那肯定沒有。
但貿易商手上有貨,可能是物理庫存,也可能是合同庫存。
不過,如果現貨緊俏,貿易商的報價一般也不會比油廠便宜,但優勢是有貨,而且還有一定的賬期。所以既使是大型的飼料廠,有時也會向貿易商買貨,關鍵是看價格。
在與產業內的朋友交流中,我大概理解了油廠與貿易商的關系,其實是一種互相依存,各取所需的關系。
比如,當行情不好,有漲庫壓力,或者是要沖業績的時候,油廠會找關系好的貿易商幫忙多提點貨。
作為回報,當貨源緊張,市場上比較難訂到貨的時候,對于關系好,幫過忙的貿易商,油廠會優先保證供應。這種情況下拿到貨的貿易商,賺的基本上都是無風險的錢。
比如最近市場上,菜油比較緊缺,某油廠的領導開玩笑說,現在的菜油是計劃經濟。像這種情況下,肯定是關系比較好的貿易商,供應會得到優先保障。
總體來說,貿易商能不能賺錢,關鍵還是看行情節奏的把握。這一點,其實跟我們做期貨投機一樣。
在行情低位時, 能果斷點價,鎖定成本;在行情高位時,有渠道能快速出手;在貨源緊張時,能提前鎖定貨權。
所有這些,對貿易商的期貨盤面把握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包括價格的把握,庫存的把握,需求的把握等等。一般的貿易商,由于知識、能力、資源的限制,顯然很難達到這樣的水準。
所以,市場上還衍生出一種服務,有一些專業的期貨操盤團隊,專門幫貿易商進行盤面操作。
可以說,市場上做得好的貿易商,一定是期貨市場上最厲害的角色。
他們既懂產業,懂現貨,對產業內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還特別懂期貨。對價格走勢,基差升貼水,遠近月套利機會等等,也都信手拈來。
這次我們走訪的一個貿易商老總就是這樣。全程兩三個小時的交流,所有行業內的數據,各個細節,各產品的動態都了如指掌,讓你不服不行。像這種人,在市場上賺大錢,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相對之下,油廠對盤面的敏感程度要遠遠低于貿易商。概括地說,貿易商賺的是投機的錢,油廠賺的是壓榨利潤的錢。
期貨為飼料企業賦能
作為下游企業的飼料廠,也是期貨市場上的重要力量。
飼料企業原料采購的大頭是玉米和豆粕。大型的飼料集團一般是集團集中采購,以降低成本,再根據旗下各個工廠的生產進度來安排原料供應。
從我們這次調研來看,大型飼料集團一般會買油廠的基差合同,而且會設置專門的期貨部門,負責盤面的操作。而小型的飼料企業一般較少去買基差,都是買一口價現貨,隨用隨買。
我們有個團友,是某大型上市飼料集團的期貨部門領導,我這次跟他交流得比較多。
前段時間,他們集團收儲了20萬噸玉米,后來玉米價格一路走高,集團領導就提出,要不要做套保,然后他們那個周末連續兩天加班開會討論。
最終他們期貨部門給出的意見是,暫時還不能套保,后面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上漲。
所以,他們集團沒在那個時間點套保。后面玉米價格果然一路高歌猛進,他們因為這個建議,讓公司在期貨賬面上少虧了2000多萬。
但他坦言,期貨部門的壓力非常大。這次是因為看對了,為公司創造了價值。但萬一哪次看錯了,可能就會給公司造成2000萬的額外損失。如果發生方向性的判斷錯誤,那可能整個期貨部門都要問責。
所以,雖然他們是產業內的,也要經常四處去調研,了解最新的動態。
他們交上去的報告很短,可能一頁紙都不到,但不能得出模棱兩可的結論,必須是清晰可執行的論斷。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油脂油料產業,與期貨的結合已經非常緊密,用某貿易商老總的話來說,是最緊密結合的產業,沒有之一。
我在想,期貨是對手盤交易,產業內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交易者,都是我們潛在的對手。面對這么強大的對手,要想戰勝他們,獲取長期的收益,難度可想而知。
連這位貿易商老總都感嘆,現在賺錢比以前困難多了。
現在大家都對產業研究得非常透徹,一發現機會,大家都看到了,都是集體進場交易,導致以前一個月才走完的行情,現在可能一天就走完了。
做了二十多年產業的老司機都感慨,錢更難賺了。而我們這些投機者,卻對產業一無所知,想想都有些后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