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cn油訊
本月初,靠泊在美國南部港口的一艘名叫"Discoverer "(發現者)的貨船出了名,它由路易達孚公司租賃,準備運載3萬多噸美國大豆,駛往巴西。
對糧油界來說,這確實是個不同尋常的大新聞:巴西,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竟然開始買別家的大豆,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嗎?
亞馬遜流域不僅有扇動翅膀的蝴蝶,還有大豆,都和世界的另一頭息息相關。
在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前往哈爾濱超市探店的記者看到,本地最有名的非轉基因大豆油5L裝售價在51-54元左右,與去年1月份相比上漲了約10元;5L裝的福臨門非轉基因純香大豆油及4L裝的金龍魚東北大豆油接近60元/桶。
在杭州東南糧油批發市場,走貨量較大的金龍魚大豆油批發價為170-175元/箱(4桶5L裝),去年11月的批發價為153-155元/箱。
11月10日,美國農業部月度供需報告發布后,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創四年新高。
報告顯示美國大豆庫存降至七年來最低水平,如果折算成可用天數,從去年的83天下降到今年的48天,而明年大概只有15天。
報告引爆了市場看多情緒,國內國外、期貨現貨價格聯動上漲:
美豆價格漲至每蒲式耳11-12美元,國內一級豆油價格至8000元/噸一線。
對比去年11月:美豆價格每蒲式耳9美元左右、國內一級豆油價格6500-7000元/噸左右,顯然漲了不少。
有激進的多頭甚至看高美豆至15美元,國內一級豆油奔向10000元/噸大關。
連帶剛上市的“油中茅臺”金龍魚也火了起來,11月以來股價持續大漲,16日報收72.16元,較10月底收盤價已大漲57%。
對美豆庫存急降質疑的聲音不是沒有,僅在幾個月前,全球大豆供應似乎都是充裕的,何況還有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影響。
一種解釋是:即使產量很高,全球需求量仍超過供應量。
在過去兩年中,全球大豆需求增長了約7%,中國約占增長額的60%,但40%來自其他國家,這意味著全世界正在使用更多的大豆。
無論如何,目前是美國大豆的主場時間,在明年2月巴西大豆收獲前,庫存的故事還會反復上演。
回到國內市場,上漲的理由也令人納悶:進口大豆源源不斷到港,榨油廠馬不停蹄地產油,餐飲用油消費剛從疫情中復蘇,供需兩頭并沒有出現新情況。
期貨及研究機構的分析師們給出的答案雖有不同,但幾乎人人都在討論強調一個高頻詞:庫存。
“庫存”是用來分析大宗農產品市場的重要指標之一,簡單說,庫存量的多少,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產品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前兩年油脂油料供應充裕,壓制了價格的上漲,長期處于熊市狀態,導致今年包括全球主要需求國印度、中國的植物油脂庫存都處于歷史低位。
而今年加上新冠疫情及不利天氣的影響,東南亞的棕櫚油、烏克蘭、俄羅斯等國的葵花籽、加拿大、歐盟的油菜籽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造成全球植物油供應緊張。
在我國,菜籽油價格已一飛沖天,四級菜籽油(進口菜籽壓榨)現貨價格在國慶節后普遍上漲到10000元/噸以上,國產非轉基因菜籽油更是飆漲到18000元/噸左右的歷史高位,被戲稱為“黃金油”,并且供應量非常有限,導致菜油的消費量下降,出現了豆油替代現象。
分析師們還推測,為了穩價保供,國家和各地加大儲備植物油的力度,部分新增產量可能進入儲備庫,也成為影響今年油脂庫存狀態的重要因素。
低庫存、緊供給,使得油脂油料價格特別堅挺,也引來投機資金的進進出出,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在期貨盤面上被放大,引起多空雙方、產業資本和投機資本的激烈搏殺,現貨價格隨之上下翻飛,頻繁出現日內百元/噸的漲跌幅,在歷年來的油脂油料行情中都是少見的。
原料油價格一路上漲,包裝油廠卻開心不起來,感到壓力山大。
購買同樣的原材料,企業需要付出更多資金,而這部分成本的增加并不能馬上體現在銷售價格上。
做油利比紙薄,靠的是薄利多銷,油企多憑借著價格優勢贏得市場,并不愿輕易提價;如果原料油繼續上漲,賠錢的買賣沒人做,尤其對中小油企來說,提價就會失去與大品牌競爭的價格優勢,生存空間將會變得更加狹窄。
眼下就要進入食用油行業的年終節前旺季,備貨也即將展開。雖然市場看多情緒較高,但行情變數仍很大:國際政治關系、新冠疫情演變、南美大豆收成、拉尼娜氣候發展等等,都將成為多空博弈的籌碼。
"Discoverer "貨輪預計將于本月底到達巴西巴拉那瓜港,卸下的美國大豆將被運到附近的壓榨廠,被加工成豆油和豆粕,其中的豆粕會被用作飼料。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牛肉和雞肉出口國,最大的買家是中國。
美國到巴西的航線會出現更多的運豆貨船嗎? 如同亞馬遜蝴蝶的翅膀,這一跡象或將扇動世界另一頭油價的漲跌。
也許會,也許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