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cn油訊
“有機奶”、“有機蔬菜”、“有機豬肉”.....當然,少不了“有機食用油”!
在本月舉行的IGO世界糧油展上,來自東北黑土地的龍江農投“金谷農場”品牌獨樹一幟,以一款"有機大豆油”產品斬獲金獎。
在你對“有機”一無所知時,一部分人已成為有機食品的常客;在你對突然興起的有機熱潮感到無法理解時,不少如龍江農投這樣的后浪企業,已奔涌上了這片“新大陸”。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刊文稱,中國正在成為有機食品生產的世界領先者,以及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目前中國有機食品的銷量居世界第四,僅次于美國、德國和法國。
來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有機產品標志備案數量為21億枚,產品總核銷量80.98萬噸、產品總貿易額678億元,均比上一年增長明顯。
2019年有機產品總產量為550.64萬噸,谷物碾制、飲料和經處理的液體奶或奶油的加工量位列前三,占有機加工產品產量的44.89%。
有機食品通常指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抗生素、轉基因技術的食品。目前我國市場上常見的有機食品主要有蔬菜、大米、茶葉、奶制品等。在快消品領域,有機牛奶占據了有機食品的主導地位,以蒙牛、伊利為代表的乳業巨頭均已布局發力“有機”市場。
食用油作為民生剛需產品,大多數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有機食用油產品產量低,加上生產、物流、終端等多方面的限制,零售價通常為大眾油種的2至3倍,因此消費者常會將“有機"視為奢侈的購買。
然而近年來消費分級越來越明顯,新冠肺炎疫情更推動消費者尋找健康的產品,網上銷售也令包括有機食用油在內的高端油品得到蓬勃發展。
據國家認監委數據:2019年我國有機植物油加工年產量約16萬噸;
來源:國家認監委
油料作物中發證數量最多的為:大豆、茶籽、花生;
面積最大的有機(油料)作物為:大豆、核桃。
來源:國家認監委
2019年我國有機作物生產面積總體上呈現從北向南遞減的趨勢,其中大于10萬公頃的地區按順序分別是:黑龍江、內蒙古、遼寧、貴州、云南。
來源:國家認監委
與以上數據相對應的是,我國有機食用油產品和廠商多集中在大豆油、茶油、花生油品類。
目前有機食用油的市場聲量及份額還很低,作為滿足細分化市場需求的產品,特殊性是顯而易見的,也正是它的特殊,造就了它深厚的潛力。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的研究顯示,在一線、二線和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消費者對食品標簽的有機意識為89%。
近年來“高油酸”、“零反式脂肪酸”等健康用油新概念興起,對消費者的溝通和教育需要投入巨大資源,而有機食用油與有機生活方式相連,在國內外市場,都是經歷了長時間沉淀的品類,已被正向關聯了健康、安全、環境友好等多重價值,油企只需順勢而為。
盡管有機市場前景廣闊,但它的準入門檻卻非常高,對入局者的綜合實力有很大要求。
以有機生產的標準為例,油企要想達到有機的高標準,就必須做到工廠和原料基地的選址遠離市區、工業污染區。種植有機油料的土地必須連續三年以上不能使用合成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有機食用油的加工、包裝等都不能包含任何的人工添加劑,以避免存在化學殘留。
可以說,有機食用油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個坎,但這個坎不是每個油企都能跨越的。面對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青睞,我們企業也應該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更不要因為貪圖一時紅利,就鋌而走險,以有機的幌子去欺騙消費者。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推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發展的支持政策。如內蒙古、廣西、寧夏等自治區將有機農業列入自治區品牌農業(特色農業)發展規劃,并明確任務措施;黑龍江、遼寧、江蘇、安徽、上海、重慶等省市對有機農業項目的認證費、產品環境檢(監)測費用給予財政補貼;海南省政府出臺支持品牌農業發展政策,對發展有機認證的首個產品獎勵30萬元。
近日,中央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注重需求側改革,更充分地調動社會消費潛力和生產能力,而未來中國龐大的中產階層將是有機產品消費的主力軍;搶抓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有機食用油市場擴容可期。
有機天生帶有高端的屬性,未來高端化的食用油產品一定是以資源稀缺性為主導的,這個屬性也必然會帶來高速增長的機會。
如果談到有機食用油,最先出現在你腦海里的會是誰?
且讓我們等待驚喜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