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豆進口首次超過1億噸,食用油行業如何應變?

    2021-01-19
    摘要:

    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總量達到1.0033億噸,首次越過1億噸關口。油脂行業正在不知不覺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究竟會發生哪些變化,該如何應變?

    oilcn油訊

    20210119/0592ec0c569d83acfff527c1cc0cbbc6.png

    1月14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總量達到1.0033億噸,首次越過1億噸關口。

    這個數字非常矚目,前前后后已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議;要說誰最能感受到這1億噸大豆的份量?——是食用油行業。

    如同那艘拉開歷史一幕的“飛馬峰”號進口大豆貨輪,破億噸的大豆進口紀錄同樣是一個標志性節點,油脂行業正在不知不覺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究竟會發生哪些變化,該如何應變?值得業內人細細思量。

    01

    1億噸進口大豆是個什么概念?

    月均進口超800萬噸:每個月,在太平洋或印度洋航線上,會有100多艘滿載大豆的萬噸巨輪,從巴西、阿根廷或美國駛往中國;

    20210119/193985e59f2a9a64e7b53d5aae50a5f5.png

    周均消耗100-200萬噸左右:每一周,國內從南到北的油脂壓榨廠總共要加工以百萬噸計數的進口大豆,產出幾十萬噸豆油、上百萬噸豆粕。

    到港大豆的數量、各地油廠的開機率都將影響到國內市場食用油乃至豬肉價格的起伏。

    中國大豆進口量在2000年首次突破1000萬噸,之后持續上升,在2017年達到最大進口量9555萬噸,已離億噸紀錄不遠;

    2018年運載進口大豆的“飛馬峰”號們因突降的關稅遇阻,加上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進口大豆連續兩年下降;

    2020年大豆進口量再度上升,原因有三:生豬存欄持續恢復;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簽署,中國持續擴大美豆進口;油廠壓榨利潤較好,積極購買。

    20210119/c54e48ed9f91fceb619fe29b6a4044bf.jpg

    大豆進口的驅動因素在粕不在油。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五年規模化養殖將占到中國生豬生產的60%以上,對于飼料糧的需求將持續增加;隨著城鎮化推進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肉蛋奶的消費仍持續穩步增長,進一步帶動豆粕需求增長,2021年大豆進口預期仍將繼續增長。

    以2020年為開端,中國大豆進口或將就此邁入億噸時代。

    02

    “不要白白浪費一場危機”,在進口大豆下降的兩年間,食用油經歷了一次供給側改革,也是再一輪的行業洗牌,有草根油企脫穎而出,有明星油企隕落淘汰。

    在大食品領域消費升級的東風下,菜籽油熱了花生油熱,亞麻油熱了茶油熱,中小油企及一些小油種、特色油種趁勢崛起,進口大豆產出的豆油則主要流向中包裝餐飲油市場。

    與此同時,大豆壓榨產能擴張放緩,主導食用油行業的國內大豆壓榨集團格局,也從國企、民企、外企三分天下,演變為國企、民企、外企、合資四分天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市場占有的比重逐年增大。

    20210119/1b2bd98488f5ac0768d06744a8094988.png

    據糧油市場報2020年報數據:大豆壓榨集團中,國有企業占比約為23%,民營企業占比約32%,外資企業約占16%,中外合資企業占比29%(大多為國內控股)。

    據行業人士透露,2019-2020年度排名前10位的壓榨集團占全國大豆壓榨總產能的84%,排名第一的中糧集團擁有18%的市場份額,益海嘉里集團16%、九三和中儲糧各擁有8%的市場份額。其他規模壓榨集團還包括渤海、匯福、嘉吉、邦吉、和潤、路易達孚等。

    從空間上看,大豆壓榨工廠布局從沿海港口城市集聚,轉向沿長江航線、哈大鐵路、隴海鐵路等交通運輸線路,向西南、西北、東北內陸腹地擴散。

    20210119/25045e0b694c30953cf9d2eb5a8fc084.png

    而2020年以來,隨著進口大豆量不斷回升,一批新增或擴增的大豆壓榨項目已啟動或即將啟動,如一德糧油的重慶、九江項目、澳加糧油的海南澳斯卡項目、湖南岳陽中儲糧項目,以及益海嘉里在茂名、潮州、樂清等多地項目、路易達孚江海糧油的張家港二期項目等。

    各方大豆壓榨勢力正以新陣容進入億噸時代,仍將掌控著行業話語權。

    03

    隨著壓榨產能繼續增加,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強者恒強”更加明顯,巨頭們的博弈將再度變得白熱化。

    除了在壓榨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提升效率增加盈利;向下游包裝油領域延伸發展的趨勢不減。

    中包裝餐飲油會是“神仙打架”最激烈的戰場。

    20210119/61ee9444edd3ba369f399478b676e65b.png

    近年來國內餐飲行業連鎖化快速發展,餐飲企業門店下沉至低線城市,品質統一及供貨穩定的中包裝用油增速不減。

    據了解,即便在受到疫情沖擊的2020年,中糧的中包裝餐飲油銷量仍逆勢增長了18%,并開始試點中小包裝一體化管理經營,以提升競爭力;而外資巨頭嘉吉也將火力集中到餐飲渠道,建立了多品牌、差異化的餐飲油產品體系,并提供個性化用油解決方案,從小龍蝦煎炸油到定制專用瓶蓋,創新頻頻備受矚目。

    以往靠“價廉量大”包打天下的中包裝餐飲油將迎來消費升級,進入品牌化時代,而頭部大豆壓榨企業將憑借上下游一體化優勢,取得絕對領先地位。

    另外,國內消費者對非轉基因油和高油酸油的認可和市場需求,也將影響到進口大豆結構;未來,非轉基因大豆和高油酸大豆亦將占據一定進口份額;各巨頭仍將以先發優勢,主導非轉基因大豆油等小包裝豆油細分品類的市場與創新。

    20210119/95cfa28457d13ce0e87b321af418eac2.png

    雖然“強者恒強”,但“贏者并不能通吃”;“專、新、特、精”成為中小油企的發展方向。

    從近三年銷售情況來看,小包裝豆油、調和油占比下降,菜籽油、花生油、葵花油、玉米油等油種穩步增長;通過避開壓榨巨頭占據主導的豆油,挖掘區域及品類特色,把重心轉向差異化的大眾或小眾油種,并專注對自有品牌的打造,一些中小油企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并都在不斷修煉著各自的制勝法寶。

    04

    該如何應對億噸進口大豆時代的新形勢?

    新戰略、新格局已初見端倪:食用油產業正從競爭走向“競合”,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走向和而不同的相融共生。

    何謂“競合”?即建立和保持產業里優秀參與者的合作競爭關系,發揮各自強項,相互尊重、相互認同、相互成全、優勢互補、協同增長,最終實現雙贏與產業共贏。

    20210119/8c89e77f2fcdc209bc4c40533787c941.png

    回顧過去兩年,“競合”生態已在行業內不同層面出現:

    生產方面,企業之間的代加工OEM規模不斷擴大,產能得到消化分享,成本得以降低;

    體制方面,民營企業、社會資本密集參與國企混改,國有資本也頻頻投資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合作項目也不少;實現了取長補短、融合發展;

    品牌方面,地方油企紛紛抱團做強,“天府菜油”、“湖南茶油”等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開花結果;

    組織方面,跨地區的產業聯盟、技術聯盟紛紛成立,形成產、學、研開放式的合作機制.....

    雖然食用油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還是主流,但為了提高自己的實力、獲取生存發展空間,還必須懂得同行對手在產能、渠道、技術、資金等方面展開合作,互為上下游、互為產業鏈、互為商業鏈、互為服務鏈,最終實現高質量協調發展。

    20210119/9e0a763b1a1608afe3d5ed3e70c57070.png

    事實上,在中國食用油行業近20年的發展歷程中,如何應對進口大豆帶來挑戰與機遇,自始至終是行業要面對的重要命題;尤其在經歷2004年、2008年兩次大豆危機后,存活下來的大小油企都是在很多的曲折和教訓中,逐步摸索出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從而完成了各自的進階。

    時至進口大豆破億噸的今日,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繁榮成熟的食用油產業: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中小油企欣欣向榮,走“專而美”路線的食用油品牌和企業已經多到不勝枚舉;其背后是技術的進步、企業家群體的成熟、制度的完善、消費市場的旺盛以及產業競爭的更加有序。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