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大豆定價的歷史轉變

    2021-01-25
    摘要:

    大豆國際貿易定價方式經歷了由跨國糧商主導的“一口價”模式向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定價”的轉變。目前全球90%以上的大豆貿易參考CBOT大豆期貨價格,CBOT也成為全球大豆的定價中心。

    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大宗農產品,2019年全球大豆貿易量約為1.51億噸,占全球糧食貿易量的35.7%。作為古老大宗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后起之秀,大豆國際貿易定價方式經歷了由跨國糧商主導的“一口價”模式向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定價”的轉變。

    20世紀40年代以前

    國際大豆貿易主要采用“一口價”定價模式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但在很長的時間里,大豆基本以自用為主,國際貿易數量較小。進入20 世紀,隨著豆油和豆粕在歐美市場的推廣以及大豆生產技術在南、北美洲的傳播,大豆及其制品的世界需求量開始迅速增長。這一時期的大豆國際貿易沿襲了小麥、玉米、棉花、糖等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模式和定價機制,以“四大糧商”(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為代表的大型跨國糧商在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品種貿易定價中采用“一口價”定價。

    19世紀末20世紀初,四大糧商進入南美的步伐不斷加快,并從阿根廷向巴西、美國不斷拓展,帶動全球大豆貿易范圍擴大。1905年,邦吉公司進入巴西,隨后,路易達孚、嘉吉等貿易商陸續進入南美洲地區。但由于全球大豆貿易規模較小,跨國糧食貿易商利用其全球化的貿易網絡體系開始很快控制了當地的大豆等糧源,并因此控制了大豆價格。

    這一時期,跨國糧商在大豆貿易的上下游都以“一口價”方式壟斷定價。在大豆國際貿易的上游,由于南美豆農沒有議價能力和定價話語權,跨國糧商與當地農民簽訂“一口價”采購合同,壟斷了原料端的采購。在大豆國際貿易的下游,由于當時大豆貿易量較小,貿易流向較為單一,跨國糧商依靠其對糧源掌控和全球化的貿易設施形成了對下游企業的議價能力,通過“一口價”銷售合同,交易對手也很難在“一口價”的基礎上進行議價。

    20世紀40年代~60年代

    國際大豆貿易采用“一口價”定價模式,并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

    1940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推出了大豆期貨合約,隨后,大豆的主要貿易國如巴西、阿根廷等也相繼推出期貨合約。基于小麥、玉米等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的成熟經驗,跨國糧商開始進入大豆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定價上則延續了以往的“一口價”定價模式,國際大豆貿易呈現出利用 “一口價”定價和參與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貿易模式。以嘉吉公司為例,一方面通過“一口價”定價控制上游采購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期貨市場對敞口頭寸進行保值規避風險。

    20世紀40年代、50年代CBOT大豆期貨市場快速發展。20世紀40年代CBOT大豆期貨成交量年均值約為3200萬噸,到20世紀50年代,其成交量年均值達到1.12億噸,年均增長率達到13.53%。同期,作為世界主要大豆產區——美國的大豆年均產量也從800萬噸增長至1450萬噸,相應的CBOT大豆期貨成交量與產量的比重從4倍提高至7.7倍。

    20世紀60年代后

    國際大豆貿易定價機制從“一口價”定價逐漸轉向基差定價

    基于全球期貨交易所發展和風險管理需要,跨國糧商在利用大豆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同時,開始利用期貨市場進行貿易定價,“基差定價”逐漸取代“一口價”定價,成為全球大豆貿易的主要定價形式。

    20世紀60年代大豆出口量約占全球糧食貿易量的5%,成為全球糧食貿易的重要品種。此后大豆在全球糧食貿易中的占比不斷提升。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數據顯示,1964~1965年度世界大豆出口量達到646.7萬噸,美國是當時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出口量占世界總量的90%。同時,大豆進口國數量也迅速增加,包括日本、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各進口國采購大豆的時間各不相同,且貿易半徑也較1960年之前明顯擴大,傳統“一口價”的定價模式使貿易商面臨采購和銷售雙向價格波動風險,致使利潤受損。

    為規避價格波動風險,跨國糧商開始利用基差、價差等歷史數據指導現貨貿易,加之期貨市場發展進一步完善,“期貨價格+升貼水”的基差定價模式開始被廣泛采用。20世紀60年代后期,基差定價開始在美國新奧爾良港口貿易中使用。新奧爾良港是當時美國最大的糧食出口港口,經其出口的糧食占到美國出口市場份額的57%。貿易商在港口報出基差(即升貼水),賣方在貨物交收前的約定時間內用期貨點價完成交易。到1972年,美國伊利諾伊州22%的大豆通過基差定價的方式售出。

    這一時期,美國大豆期貨品種體系、投資者結構持續完善,如在1960年~1969年,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期貨的機構投資者持倉在總持倉中的比重從57%提高至76.1%,而在機構投資者中,金融機構投資者持倉占比則從35.6%提高至40.9%,超過了商業機構投資者35.3%的持倉占比,提高了市場流動性,為基差定價提供了有力支撐。由于基差定價使買賣雙方面臨的價格風險都大大降低,交易雙方可根據一定的價格水平在期貨市場上鎖定未來采購成本或銷售利潤,對經營風險進行了有效管理,因此,基差定價逐漸取代了“一口價”定價,成為全球大豆貿易中的主要定價方式。

    目前,全球90%以上的大豆貿易參考CBOT大豆期貨價格,CBOT也成為全球大豆的定價中心。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