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cn油訊
疫情是場大考,不分國別地域。
眼下,全球食品價格連續8個月攀升,接近7年最高水平;植物油價格也仍在歷史高位。如何應對價格上漲的壓力,減輕民眾負擔?各國國情不同,應對措施也不盡相同。
我國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充足的糧油儲備、廣泛的進口渠道,有力保障了市場平穩運行。那么,其他國家有何大招?
來看一個與油價走勢關聯密切的國家。
今年伊始,馬來西亞棕櫚油價格創下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
央視《第一財經》2月6日報道:勞動力短缺 出口放緩 馬來西亞棕櫚油價格波動起伏
馬來西亞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油價上漲了,財源滾滾來,無疑有利于該國經濟,不是顯而易見的贏家嗎?
可是油價上漲不分內外,馬國民眾一日三餐也離不開食用油,并且是以棕櫚油為主;在期貨盤面不斷拉出大陽線的時候,馬來西亞的國內市場也不平靜。
就在今年1月,由于疫情持續蔓延,馬政府升級擴大“行動管制令”范圍,限制民眾聚集及跨州移動。
當面臨封城、隔離,全球各地的人們幾乎都會去囤積食品及生活物資,搶空超市貨架的情景并不鮮見;馬來西亞的一些地方還遭受了洪水災害,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恐慌性購買情況;很多超市門口也出現了購物人潮。
而由于國際棕櫚油價不斷攀升,導致馬市面上的食用油價格也跟著調漲,5公斤桶裝油售價從早些時候的19令吉至22令吉,漲到25令吉至28令吉,每桶漲價3至6令吉,消費者直呼吃不消。(注:1令吉≈1.6元人民幣 令吉亦稱“林吉特”)
在這種情況下,馬政府既要確保有足夠的食品供應,還要保證以合理的價格出售以避免暴利,特別是像食用油這樣的必需品;但其并沒有像我們國家這樣強大的儲備體系,會怎么辦?
馬貿易及消費人事務部宣布:由零售商采取措施,每名客戶限購3包1公斤塑料袋裝食用油;每袋油價格保持在2.50令吉;限購措施在2021年1月19日生效。
這種袋裝油其實是政府補貼和管控商品,成為“穩價保供”的武器;市面上的5公斤桶裝食油的價格平均在1公斤5令吉左右,比2.5令吉的袋裝油要貴上一倍。
疫情之下,很多消費者節衣縮食,廉價的袋裝油常常被一搶而空,為防止出現供應短缺,于是限制每個顧客只能買3袋。
這背后是馬來西亞政府已運行多年的食油穩價機制COSS (Cooking Oil Price Stabilisation Scheme ):即通過對食用油進行補貼,減少國際市場棕櫚油價格波動對當地消費者的負面影響,專門用于解決食用油成本上漲的問題。
根據2021年馬財政預算撥款,此機制下的補貼總額約為4億令吉;當地人稱之為食油“固打”,即配額的意思。
具體來說,每個月會有6萬噸相當于6000萬包補貼袋裝油,根據各州的人口數量比例分配到全國各地,包括郊區,每年則達到72萬噸或7.2億包的總量。
5公斤裝及其他包裝規格的食用油價格則不受政府管制,可以根據市場價格浮動。
貿消部通過監督食用油加工企業和包裝油公司、審查食用油供應鏈,以及每日檢查零售商、批發商、超市等零售終端,致力于確保市場上補貼食用油供應充足。
(馬政府管理及執法人員檢查超市食用油價格)
據當地媒體報道,馬來西亞全國共有25個工廠及296個食用油包裝廠,2020年共出產1836萬噸的補貼及非補貼食用油。
這項機制有助于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尤其在疫情、災害等突發情況下,起到了保證供給、穩定價格的作用。
然而從2016年開始,COSS的財政預算總體上每年都在減少,馬國內也出現了要求進行改革、取消補貼的呼聲,是因為什么?
——濫用補貼商品進行牟利的情況時有發生。
按照機制規定,補貼油只能供家庭使用,不能用在商業用途如餐廳、中小型企業等,但是濫用現象屢禁不絕,每年可導致政府虧損上千萬令吉。
有商家將補貼食油包裝成5公斤桶裝油出售,從中牟取1倍的利潤。
警方展示一家工廠涉嫌將補貼食油重新包裝成罐裝食油,以賺取牟利。
有的享有補貼供應額度的工廠沒有按照原本的協議進行包裝,反而出口走私到鄰國。
馬執法人員查獲準備走私到泰國的補貼油。
如何保證補貼商品到達目標群體?馬政府需要密切監管補貼供應鏈的每個階段,目前仍沒有更有力的措施堵上漏洞。
在這場世紀瘟疫面前,各個國家都不得不拿出渾身解數,與之搏斗,保證食物的供給成為重中之中。
新一年的曙光正穿透陰云,包括中國疫苗在內的新冠疫苗給大家帶來希望,讓我們期待摘去口罩、全球食物供給恢復有序的日子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