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積極引導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

    2021-03-01
    摘要:

    涉農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是邁向國際化、增強競爭力的應有之舉,也是中國長期推進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切實保障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和食物安全的關鍵一招。

    作者:劉宏曼 許朝凱  來源:中國經營網

    日前,中共中央發布了新世紀以來連續第十八個聚焦“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明確了“三農”問題的工作思路和重點舉措。

    文件提出,要“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支持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這一表述體現出黨中央在統籌利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方面的重要轉向,即從簡單擴大農產品進口規模、促進農產品進口多元化,向深度參與各國農業生產、有效提升全球農產品供給水平轉變。

    支持中國涉農企業國際化發展,參與全球農產品供應鏈建設,既有利于企業獲取優質農業資源,打破大型跨國農企的壟斷局面,提高農產品貿易的話語權和定價權,更有助于中國深化農業對外合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重要農產品的供給韌性。

    盡管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但是農產品貿易卻呈現出逆差赤字常態化和價格倒掛常態化的“雙常態”現象。2020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額達2468.3億美元,同比增長8%。其中,進口1708億美元,增長14%;出口760.3億美元,減少3.2%;逆差947.7億美元,擴大32.9%。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國農業資源稟賦約束將進一步趨緊,部分重要農產品的對外依存度將持續提高,農產品貿易赤字規模會再度擴大。為了應對這種趨勢,有必要對我國未來的全球農產品供應體系進行超前謀劃,以國際視野研究助力補短板、守底線,積極引導中國涉農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

    眾所周知,歐美國家大型農業企業,如美國的ADM公司、邦吉公司、泰森食品等企業國際化發展起步較早,優質農業資源豐裕,長期穩居世界500強,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與這些大型跨國農業企業相比,中國農業企業在治理結構、核心技術、全球資源配置、產業鏈和供應鏈建設等方面依然存在明顯差距,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仍需加強,尚未能充分保障重要農產品進口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事實上,積極拓展農產品國際市場,不僅有賴于中國涉農企業開拓創新,完善體制機制與治理方式,加強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建設,更需要政府統籌規劃,構建國內外農產品供應體系,優化農產品貿易布局,在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制度安排等領域為企業提供全方面的政策支持。

    目前來看,中國農產品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在新大陸國家,運輸方式以海運為主,進口品種多是大豆、玉米等土地密集型產品,合作伙伴限于少數大型跨國企業。高度集中的進口貿易格局潛伏著較大風險,對此需要綜合分析世界各國的農業生產能力、貿易成本與貿易潛力、政治經濟環境等因素,精準推進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資政策寬松,法制相對健全,出口潛力較大,比較優勢明顯,與我國農產品貿易具有較強互補性。中亞國家的小麥和棉花,中東歐國家的玉米和食用植物油,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食糖、食用植物油、天然橡膠等,均可在我國未來全球農產品供應體系多元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仍要認識到,沿線國家大多農業經營方式落后、農業科技水平不高,這就需要中國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積極踐行互利共贏理念,扎實推進農業國際合作項目,不斷提升沿線國家農業生產力與農民獲得感,研究構建區域貿易、投資協定,切實提高沿線貿易便利化水平,通過鞏固發展農業對外合作關系,間接推進海外農業資源開發,提高我國及世界食物安全水平。

    另外,挖掘各國農業資源潛力,提升全球農產品供應能力是一個長期過程,政府應著眼長遠,為涉農企業“走出去”做好基礎性、鋪墊性工作。

    一是強化政策支持。海外農業投資周期長、風險高、回報低,對此可以探索設立境外農產品供應鏈投資開發基金,專項扶持一批符合國家戰略的農業產業項目,提高補貼力度,擴大稅收優惠,在企業融資并購、設施投資、項目周轉等方面提供強力支持。

    二是搭建合作平臺。繼續深化多雙邊農業合作,積極發揮G20、APEC、金磚國家峰會等國際會議,以及與各國、各地區間的農業部長聯合會議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加強同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有關機構的合作聯系,在重點國家優先布局一批以技術合作為核心的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

    三是培育跨國農企。要鼓勵支持大型國有和民營農企的國際化發展,在統籌規劃對外合作的目標區域和發展重點的基礎上,建立規模化境外生產加工儲運基地,同時支持以合資合作和并購重組等方式培育和布局大型大宗農產品貿易商,加強在中亞、遠東、東南亞等地區對重點產品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掌控,進一步提高我國農產品進口的穩定性、可靠性。

    涉農企業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是邁向國際化、增強競爭力的應有之舉,也是中國長期推進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切實保障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和食物安全的關鍵一招。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繼續加快,相信我國農業企業會在政策指引與幫扶下,借助新的平臺不斷深化農業對外合作水平,改革創新,久久為功,書寫出新時代農業開放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劉宏曼,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許朝凱,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為中國農業大學“世界經濟新格局”青年科學家創新團隊專欄文章之一。)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