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易達孚陳濤:2020年開啟的農產品牛市,未來還將持續下去

    2021-03-06
    摘要:

    玉米是農產品牛市的驅動力。從今年開啟的農產品牛市,未來還將持續下去,中間不排除政策變化與消費結構的轉變帶來回調的機會。

    奪冠高手  采訪

    注:本文發布于2021年1月4日

    路易達孚(中國)董事長,畢業于美國孟菲斯州立大學,獲國際商務專業MBA學位,于1990年加入路易達孚商品集團旗下的艾倫寶棉花公司(位于美國田納西州孟斐斯),并于1997年出任艾侖寶的副總裁,2000年,被任命為路易達孚商品集團在中國的首席代表。2005年路易達孚(中國)成為第一家商務部批準的全外資子公司,目前,陳濤擔任董事會名譽會長。

    采訪全文

    感謝您接受奪冠高手的專訪,2020年已經結束,今年世界經濟受到了嚴重的考驗,在疫情環境下, 歐美西方國家過度寬松的經濟政策不停擾動資本市場,而中國率先吹起了經濟復蘇的號角,穩中有進的控制經濟政策走向,走出了轟轟烈烈的大宗商品牛市,請您從宏觀角度上談談今年大宗商品的變化。

    陳濤:這個問題確實比較大,涉及宏觀的因素比較多。我就從簡說,2020年的疫情是歷史上沒有過的,在非戰爭時期如此高的死亡率,對全球生產、消費、貿易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春節前后,社會生產基本停滯,學校停課,甚至金融市場都推遲交易。對于商品來說,在不確定的恐懼中產生了巨幅下跌,但是隨著對疫情的逐步了解、疫苗的研發進步,尤其是國內疫情防控的大力推進,我國率先進行了經濟的恢復,所以回頭來看,今年商品市場交易的就是整個疫情的發展,前期恐懼后的工業逐步復產,黑暗中交易情緒的宣泄過后,便開啟了今年大宗商品貿易的牛市。尤其是今年四季度之后,我國的進出口數據十分的強勁,國內消費大幅復蘇,更是進一步刺激了大宗商品的走勢。

    您說過:農產品的宏觀敏感度比較低,產業邏輯占據行情主導地位,那在今年的宏觀層面下,產業邏輯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陳濤:在宏觀經濟的變化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工業品,生產消費、上下游基本上處于停頓狀態。但是農產品不同的是,生產、收獲供應角度看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消費要從兩個層次來講,一個是傳統消費口糧和飼料,首先我們看到今年這個數據的結果是消費基本正常,但是有一些結構變化,比如餐飲消費已經從餐廳消費逐步轉移成家庭消費;另一方面就是深加工消費,過往的深加工都是以食用品加工為主,而當下的深加工行業結構的主要構成則是逐步向工業轉移:酒精、淀粉、氨基酸合成等等,而工業品加工是受宏觀影響較高的,一定程度上也產生了宏觀層面的影響。

    2018年5月您接受采訪時表示農產品現在就是新一輪牛市的開始。玉米的缺口一定會在一兩年內出現。今年正好是兩年為期,玉米走出了轟轟烈烈的牛市,再回頭看曾經的觀點已經是被驗證了,那您覺得當下國內玉米的缺口有多大,實際進口玉米的數量與未來預期是怎樣的?

    陳濤: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可能也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兩年前,我提出了一個基于核心邏輯的農產品大格局的判斷,也是基于能夠看到的全球農產品供需平衡表的結論,到今天我也同樣的堅持。從今天來看,這個行情確實是向預期發展的,雖然邏輯沒有改變,但是時間上是比預想的推遲了一些,這個推遲主要是來源于疫情的變化。剛才也說了,疫情對于農產品工業層面的深加工消費是有一個宏觀影響的,第二個是非洲豬瘟,豬瘟在2019年開始大規模去存欄,市場上有各種數據,說存欄減少的四成五成的都有,具體數字雖不好說,但是從結果上來看,豬肉去年創下了歷史天價,它的飼料需求減少是巨大的,尤其是我們已上市品種的豆粕、玉米,甚至是油脂。生豬存欄量減少是各有說法,但是有一個數據是確定的,就是2020年以前我國大豆消費量逼近1億噸,而去年整體消費量只有8000萬噸,這兩千萬噸的消費減在了哪里呢?就是豬瘟的影響,當然也有一些疫情的消費影響。所以從這兩方面說,我們的農產品牛市是推遲了。

    您提到過玉米將會帶動全體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的短缺和價格的競爭,也就是說玉米可以成為整個農產品牛市的主要驅動力,這個邏輯是什么?

    陳濤:在講玉米本身的問題之前,要簡單說一下全球農產品的幾個重要數據,這樣更加有利于理解為何玉米是農產品牛市的驅動力。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國農產品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那就是傳統農產品以飲食、飼料為主的市場,在大幅度走向工業化、能源化、深加工消費的變化。我在七八年前就有一篇文章,講的就是農產品能源化的發展。其實農產品能源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過去二十年間,它的發展已經是從量到質的一個變化,過去講農產品能源化,主要是指南美的原糖加工成為工業乙醇、東南亞的棕櫚油和歐美國家的豆油、菜油加工成生物柴油,中國斷續的生產玉米乙醇、糖類酒精。但是在2003之后,小布什的生物能源計劃,把玉米乙醇與生物柴油的生產大幅推進,甚至美國半數的玉米產量用來生產乙醇。所以近些年的像我之前說的酒精、淀粉的工業化消費已經占據了糧食產量的不可忽視的程度。另外,20年前中國大豆進口也就是百八十萬噸的量,甚至還有出口,但是到今天為止,我們在20年之內就從出口到進口一億噸的量,來滿足飼料蛋白的需求用于中國肉、蛋、禽的生產。

    中國在向農產品進口大國的轉變過程中,對全球農產品供需平衡表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如此大量的需求缺口從哪里來彌補呢?主要并不是美國,而是南美國家,南美的農業產品增量是十分巨大的,他們開發了大量的農耕用地,不僅僅如此,再就是轉基因,轉基因在過去若干年帶來了全球范圍脫離趨勢單產的大幅增產。我們大幅增加的需求,轉基因的功勞,不可埋沒。但是,過去三年左右的單產告訴我們,增產結束了。未來在沒有新技術出現之前,產量只能靠面積了!

    然后我們回頭說玉米,2018年我就提出了玉米作為核心驅動力的農產品牛市行情。我國從2013年開始托市收儲,積累了巨量庫存。然后三年多的時間我們拋儲了2.5億噸玉米,相當于我國一年的產量。同時棉花儲量1100萬噸拋到了300萬噸,這是一年的產量,油脂700萬噸全部拍賣,所有農產品除了糖,都進入了低庫存周期。

    為什么說玉米是核心驅動力,當時玉米收儲是2400元/噸收的,成本較高,我們就開始向工業化深加工轉移,來消耗這個儲備,但是我國深加工的消費量從3000萬噸提到了現在將近8000萬噸,玉米的儲量和產量卻滿足不了如此高的深加工需求,缺口就出現了,缺了多少呢?6000萬噸!我們可以用儲備飼料水稻、小麥補充一部分缺口,另一部分就是進口,今年玉米的采購進口量就爆發式增長到了1700萬噸,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進口數量,要知道,現在國際市場的存量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那這么巨大的長期缺口從哪里來呢?這是一個大大的問題,這奠定了農產品牛市的基礎。另一方面,十五年前,玉米和大豆的價格是現在的一半,其中土地使用的成本提高了不止三倍,現在玉米價格已經反超了水稻和小麥,農民看效益說話,玉米種植面積的提高是大概率事件,但是耕地就這么多,那么其它農產品的播種面積就要減少,如此就進入了下一個循環,這種階梯型上漲趨勢就是牛市的基礎。

    您如何看待全球農產品貿易格局的變化?

    陳濤:我有擔憂,從USDA報告來看,美豆庫存是7年的新低,當然目前價格也是七年的高點,這是相對應的,玉米也是如此。我們看到了緊張趨勢,但是還沒有爆發。但是我擔憂的重點是很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的保護主義措施,比如最近的阿根廷暫時停止出口玉米、提高豆類農產品出口關稅,這就是一個信號,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保護主義政策,對我國這種農產品消費大國都是不利的,甚至我們國內也是提出主張糧食安全,喊出了節約糧食的口號,很多想象我無法展開去說,但是在這種大環境下,如何滿足本區域的糧食供應,都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政治問題。

    市場上已經開始有聲音去觀察農產品行情的拐點,一方面是對主糧“天花板”的擔憂,一方面也是絕對高位的拐點帶來的收益是非常可觀的,對此您怎么看(現在處于牛市的哪個位置?),如果您來觀察行情拐點,主要參考標準是什么?

    陳濤:相對于商品期貨來說,股指期貨屬于那種收益又高回撤又小的品種,所以我特別喜歡交易股指期貨,通俗的說他容易賺錢。

    我不是一個技術派交易者,我從基本面來分析吧。一個大周期行情的出現,都是從供需角度分析的,反之亦然。

    這個拐點分成兩方面來說,首先就是供應,目前來看全球農產品供應緊張的局面是無解的,除非出現新的技術或者體量足夠大的代替品來大幅度改變供給側形式,舉個例子,棉花近些年行情萎靡的重要原因就是低價工業替代物的出現,全球的紡織品消費增幅巨大,按原本產業來說足夠支撐棉花的價格,但是工業化進程以來,大量廉價化纖替代品的出現嚴重沖擊了棉紡的需求,所以到現在為止棉花還是一個松平衡狀態,農產品也一樣,這種產業革命對整體農產品來說目前是看不到的。還有一個方法能對供給側有改變,那就是耕種面積,美國有很多休耕面積,這部分休耕面積如果重新耕種,這個產量也是巨大的,但是在2011年前后,美豆達到18美元/蒲式耳,美棉達到了2美元多/磅,美國政府討論過是否重啟休耕面積,結論依然是否定的。而南美則是受制于港口承載量和耕地的位置,他們內陸運輸的主要運力是卡車,運輸成本和時間大大限制了進一步開發農耕用地的面積或者成本還要提高。

    另一方面就是需求,非傳統深加工(工業深加工)需求現在是已經大規模出現了,但是如果農產品的成本到了一個無法承受的價格,那么大量深加工企業停產甚至倒閉,甚至直接放棄農產品的工業化深加工,這也會帶來本質上的需求變化。

    以上兩個角度如果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那么目前的行情可以說是無解的,到現在為止,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看見足夠支撐發生改變的條件。所以我的結論是,從今年開啟的農產品牛市,未來還將持續下去,中間不排除政策變化與消費結構的轉變帶來回調的機會,但是大的產業邏輯發生改變的機會不大,我們拭目以待。(以上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