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lcn油訊
一年多來,油脂行情如同一列疾馳的高速列車,豆油、棕櫚油、菜油輪番扮演火車頭角色。現在,棕櫚油又強勢上位。
10月8日節后第一個交易日,國內棕櫚油貨主力合約創10年新高;現貨跟盤暴漲,棕櫚油報價突破萬元大關,追隨豆油、菜油,成為“萬金油”家族一員。
對油脂行業來說,更具歷史性的一幕已發生:“豆油貴過棕櫚油”的常識被打破!
當日南方港口地區24度油報價達10400-10500元/噸左右,已和北方一些地區的一級豆油報價不相上下,而低熔點棕櫚油已突破11000元/噸,更比豆油貴出不少。
作為全球產量、貿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種,棕櫚油的漲跌對國際食用油及食品價格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在剛剛過去的9月,世界食品價格上漲到近10年最高;主要推動力包括達到10年價格高點的棕櫚油,引領全球植物油價格攀升。
棕櫚油為何如此“瘋狂”?未來走勢會如何?
與眾不同的棕櫚油
棕櫚油是我國主要消費油脂之一,消費量僅次于豆油,完全依賴于進口。
與其他油類不同,棕櫚油特殊之處在于“善變”,可提煉加工成10度、18度、24度、33度、44度等不同熔點的液態油或固體硬脂,因此棕櫚油的用途極其廣泛。我國進口的棕櫚油大部分用于食品加工或化工用品,只有約20%用于烹飪餐飲。
換句話來說,棕櫚油的大客戶還包括康師傅、雀巢、歐萊雅、藍月亮等,用來生產方便面、巧克力、口紅和肥皂。因此只要棕櫚油價格出現波動,多個依賴棕櫚油的行業也會產生連鎖反應。
自去年5月份以來,隨著國際棕櫚油價格不斷走高,國內主流24度棕櫚油噸價也從4、5千元一路飆升,直到如今的萬元之上,猛翻一倍不止。
高價打擊了市場需求,進口利潤不佳導致進口量減少,國內棕櫚油庫存持續走低;但另一方面,棕櫚油具有耐高溫、穩定性好、易塑形等特性,制造商更換產品配方及供應鏈會產生更大成本,棕櫚油的大部分剛性需求仍難以被替代。
馬來西亞棕櫚油委員會MPOC預測,2021年中國棕櫚油進口量將維持在650萬噸左右。
今年6月,央視記者在江蘇一家食品加工企了解到,棕櫚油價格雖然翻倍,由于進口減少,仍供不應求,棕櫚油價格上漲導致企業的成本大幅提高,給整個食品行業帶來較大影響。
為何漲不停?
國際棕櫚油價格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大幅上漲,以馬來西亞24度棕櫚油現貨報價為例,目前每噸已超過1200美元,而去年同期每噸報價為750美元左右。
棕櫚油身價暴漲,主要原因在于供不應求。
在供應端,兩大主產國的產量均出現緊缺。2020年,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產量分別占全球的60%和24%。
受疫情封鎖措施影響,馬來西亞棕櫚種植園勞工嚴重短缺,棕櫚油產量隨之下滑。有機構已將2021年馬來西亞產量預估從今年早些時候的1960萬噸,下調至1800-1840萬噸。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2020年產量因干旱氣候下降;2021年產量復蘇緩慢,加上國內消費增加,導致該國出口量減少。
在需求端,隨著全球經濟重啟,印度等棕櫚油消費大國的需求不斷增加;另外在全球的脫碳潮流下,生物燃料的需求加速擴大,棕櫚油作為生物燃料的原料需求隨之擴增。
10月6日印尼試飛成功,棕櫚油可摻于航空燃油
印尼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生產國,在國內實施B30(含30%棕櫚油)的生物柴油強制摻混率;馬來西亞也正在著手推進B20生物柴油計劃;歐盟進口的一半棕櫚油都被用于生物燃料。
每當原油價格上漲,就會促使更多的棕櫚油用于生產生物柴油;眼下全球能源危機蔓延,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價格飆漲,也為棕櫚油價格提供了支撐。
后市會漲會跌?
大宗商品行業流傳一句話:“治療高價的解藥就是高價本身”,過高的價格必然會抑制棕櫚油的消費需求,買家將會轉向更具競爭力的豆油、葵花籽油等其他替代油種。
有分析認為棕櫚油價格漲勢不太可能持續,暴漲行情不僅有棕櫚油自身供需因素,也有通脹背景下投機資金的推波助瀾。
不過,全球植物油行業的知名分析師Dorab Mistry認為價格不會很快降溫。他在9月底一次國際會議上預測稱,今年10月到明年2月前的五個月內,棕櫚油價格仍將保持堅挺;拐點將出現在2022年3月,棕櫚油價格開始回落,直到4月告別高價。
棕櫚油的產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4-10月是增產季,在此期間,棕櫚油價格通常易跌難漲;產量在10月見頂回落,11月至次年2月進入減產季,期間價格易漲難跌。
今年棕櫚油的漲勢顯然不同以往。眼下,留給增產的季節性窗口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市場正密切關注兩大產地國的產量數據。如果增產不及預期,四季度國際棕櫚油價格仍將保持偏強走勢。
棕櫚油貴過豆油,漲得有些過頭;一段時間內,可能還會常常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