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8月23日,豆粕、菜粕齊漲,從交易所盤后公布的數據看,豆粕出現多空席位均大幅增倉情況,菜粕則多頭席位增倉明顯,雙方博弈激烈。連豆粕主力2301合約漲幅4.67%,近月2209合約漲幅4.81%,創下新高。菜粕主力2301合約盤中觸及3000元/噸大關,尾盤在3000元/噸下方,環比漲幅超過5%。市場人士稱,菜粕漲勢跟隨豆粕,均是受到美豆作物巡查下的單產下調預期驅動。
“這波上漲的主要驅動還是來自成本端的美豆,經過兩個交易日的大幅上漲美豆主力已站穩1400美分/蒲關口,向上沖擊1450美分/蒲高位。”中州期貨油料分析師吳曉杰告訴期貨日報記者,首先,本周年度Pro Farmer作物巡查已經開始,從首日在南達科他州和俄亥俄州的巡查情況來看,作物生長情況并不理想。其中,南達科他州大豆平均結莢數為871.4個,較2021年作物巡查的996.86個降12.59%,較作物巡查3年均值的1026.86個降15.14%;俄亥俄州大豆平均結莢數為1131.64個,較2021年作物巡查的1195.37個降5.3%,較作物巡查3年均值的1038.35個增9%。
雖然巡查工作并未結束,但市場對美豆新作單產下調預期較強。原因是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中西部主產區高溫干旱導致作物生長受損在美農8月USDA報告并未體現,有市場機構將單產預估調至51蒲/英畝下方,或導致新作期末庫存向2億蒲以下低位調整,新作維持中性偏緊格局。其次,FSA面積數據公布,截至8月22日,有98.7萬英畝大豆 “棄種”,則2022年美豆種植面積調整至8676.8萬英畝,較USDA的8月報告小幅下調。最后,近期美豆新舊作出口均轉好,以中國為主的買家重返美豆市場。因此在多重利多推動下,美豆價格快速沖高,并帶動國內豆粕大幅跟漲。
銀河期貨油料分析師陳界正表示,近期豆粕基本面與核心邏輯并未發生太大變化,本質仍然是南美減產導致舊作結轉庫存偏低對全球大豆價格以及豆粕的傳導。但不同之處在于,近期變化之一在于俄烏戰爭給全球農產品市場帶來的供應收緊影響。具體來看,雖然俄烏兩國大豆總產量、貿易量在全球占比不大,但兩國谷物產量、出口占比較高,帶動國際小麥和玉米價格持續抬升。可以看到的是,經歷此輪沖擊,大豆玉米比價重新進入下行通道,在整體農產品價格攀升的背景下,大豆新作種植面積增量有限。
“此外,近日阿根廷上調國內油粕出口關稅,在巴西今年面臨減產壓力影響下,后續美國壓榨仍有較強的抬升動力,整體而言,美豆新舊作市場仍然偏利好。”陳界正補充說。
事實上,國內豆粕期貨漲幅已經超過美豆。據吳曉杰分析,一方面是近期人民幣貶值進一步助推國內進口成本,另一方面是國內豆粕現貨偏強,同樣支撐期價。豆粕現貨部分邏輯基礎仍在榨利,全產業長時間榨利倒掛的結果是大家一起躺平,放慢進口節奏和壓縮進口量,8—10月國內進口大豆到港偏低的情況下,豆粕現貨基差堅挺和月間價差正套邏輯無法證偽。且近兩周因為多地限電停機導致油廠開機下降,雖然部分飼料廠也受限電影響減產,但總體來看豆粕供需仍在收緊,去庫節奏加快,價格堅挺。
“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油廠開機率本就在下滑,豆粕提貨難度也在明顯增加。”陳界正稱,目前華北地區豆粕基差普遍攀升至1000元/噸,華東、華南等地區也同樣維持高位,現貨供應緊張格局也一定程度帶動盤面走勢較強,榨利開始逐步改善。雖然后續大豆集中到港可能確實給國內現貨帶來壓力,但遠月船期缺口仍然比較明顯,且國際市場供應緊張格局短期難以改變,預計豆粕后市仍以強勢運行為主。
國泰君安期貨油脂油料分析師吳光靜認為,對于2209合約而言,或受助于舊作供應偏緊及到港偏少支撐;對于新作2301合約而言,新季美豆供應增量有限,對盤面或有支撐。前期產區天氣雖有降雨預報,但最新美豆優良率周環比仍下降1%,或增添美豆供應不及預期憂慮,豆粕沖高補漲。但是,該憂慮持續性可能有限,若產區天氣好轉或其他有利于產量提升的因素出現,該憂慮也將隨之緩解,除非出現影響產量的實質性利多因素(如霜凍等重大天氣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季美豆即將收獲上市,市場現貨供應量將增加,這對于豆粕新作2301合約具有壓力。基于此,短期豆粕價格存在慣性沖高的可能性,但后期上方空間或有限。
在吳曉杰看來,短期美豆和國內豆粕市場交易美豆新作單產下調預期而偏強,但時間到了8月下旬,美豆市場交易基調已經改變,天氣交易時間窗口接近尾聲,市場交易重點將從產量慢慢往新作需求和南美新作種植轉移。而在南美新作豐產預期無法證偽前,美豆中長期維持偏空預期。而國內方面,短期在美豆、油廠停機、人民幣貶值等因素驅動下偏強運行,但后期仍以跟隨美豆走弱為主,短期多單注意節奏。菜粕則因01合約對應可交割品數量大增,不再具有以往菜粕合約量價不匹配的天然投機優勢,成為蛋白市場空頭配置的主要對象,豆菜粕01合約維持逢低做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