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易網
近階段,國際大豆市場參與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美豆收獲、裝運及出口節奏,以及南美新季大豆的播種工作上。在經歷了長達數周的緩慢推進之后,美豆新作收割開始以強勁的步伐加速,季節性壓力不斷施壓盤面;雖然美農10月供需報告證實了美國舊作大豆庫存依然偏緊,但是巴西新豆播種的開局良好,如果產區天氣總體持續良好,則美豆將會從11月中旬開始感受到來自巴西新豆創歷史記錄產量預期的壓力。
那么哪些因素將會在未來兩個月爆發并成為市場的推動者呢,接下來有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值得我們關注。
其一,10月下旬降水能否持續抬高密西西比河水位?
自2022/23年度以來,美豆出口銷售就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狀態,正落后于往年秋季的正常速度。現階段美豆出口銷售最大的問題來自于駁船裝運。密西西比河10年來最低水位繼續阻撓駁船南運速度,自9月末起,單個南向駁船的運輸能力僅為原先的45%-65%,需要額外的降水才能消除這個阻礙,但由于美國正處于干燥季節,氣象機構指出11月份天氣似乎也不能顯著緩解低水位問題,值得關注的是有氣象預報稱,從10月23日起,美國中西部內陸或有降水出現,密西西比河水位能否適當回升需要密切關注。
美國農業部稱,截至10月6日當周,美豆出口檢驗量為188.2萬噸,高于前一周的97.6877萬噸,但低于去年同期的245.1萬噸。路易斯安那灣的碼頭檢驗比重僅占其中的32%,而季度迄今的總檢驗量同比降幅高達23%。據悉,目前中國采購的9+10月船期美豆中約有54%來自美灣,總計約450萬噸。預計其中約170萬噸將延期至11月裝出,占美灣總出口量的37%。目前對南美新季大豆產量的預期明顯歷史新高,這使得在秋季以后美國收復任何失去的出口銷售份額變得更具挑戰性。
其二、烏克蘭糧食走廊協議將于11 月 19 日到期
7月22日,俄羅斯和烏克蘭在聯合國斡旋下達成了一項黑海出口協議。自那時起,烏克蘭已通過三個黑海港口出口600多萬噸谷物和其他食品,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了歐盟和土耳其。這份協議將在11月19日到期。但俄羅斯抱怨其化肥和糧食的銷售困境并未得到改觀。
俄羅斯聯邦的化肥和生產化肥所需的原材料(包括氨),也是全世界農業生產的關鍵。如果在播種季節開始時不能以合理價格迅速向世界各地農民提供化肥,聯合國將對下季收獲和正在發生的危機感到擔憂。據悉俄羅斯已向聯合國提交對黑海谷物出口協議的擔憂,準備下個月拒簽該協議,除非其要求得到滿足。而市場分析認為,讓更多的糧食和化肥走出烏克蘭和俄羅斯,對于進一步平息商品市場和降低消費者的價格至關重要,這也使得黑海出口走廊協議能否延續顯得非常關鍵。
其三、11月南美大豆主產區是否會再次遭遇干旱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CPC)周四預計拉尼娜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的前幾個月,在12月至2月期間持續存在的可能性為75%,在2月份之后進入中性天氣的可能性為54%。但就拉尼娜可能帶來的干旱風險,巴西大豆生產的處境明顯要高于阿根廷大豆。10月6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盡管存在拉尼娜風險,2022/23年度巴西大豆產量預計將會同比增長兩成。12家機構分析師平均預測巴西大豆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5062億噸,高于美國農業部9月份預測的1.49億噸。如果預測成為現實,將會比上年產量1.2555億噸提高2507萬噸或者19.9%,當時巴西南部地區的嚴重干旱導致大豆減產。
阿根廷大豆種植工作從10月底開始,大部分田間工作在11月和12月進行。而阿根廷春季播種初期的天氣仍然遵循拉尼娜“劇本”,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天氣都比正常情況干燥,橙色干旱預警仍在持續。氣象模型指出,從今年11月到明年2月,阿根廷主產區的氣溫高于正常水平,降水低于正常水平。而現階段正處于2022/23年度作物生長季節的開始,按照往年規律,必須對任何長期預測持懷疑態度,但如果這些模型得到證實,這可能是阿根廷又一個令人失望的作物生長季節。
其四、11月19日美國鐵路罷工預期是否會形成共振效應
10月11日美國道路維護協會(BMWED)拒絕與貨運鐵路公司達成臨時協議,再次引發美國貨運鐵路工人罷工的可能性。近年來美國鐵路公司大舉裁員,導致目前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據說最終的突破性環節很難談判,不是因為薪水和薪酬協議,而是因為工會所聲稱的不合理工作規則已經讓鐵路工作人員承壓。鐵路運營商和工會已同意從現在起到11 月 19 日恢復談判,屆時如果未能達成協議,鐵路工人或舉行罷工。
這次美國鐵路罷工一旦發生,可能令全美大約四成的鐵路長途運輸中斷,不僅會擾亂客運貨運鐵路服務,還會減緩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商品流向倉庫和出口港的速度,這在密西西比河駁船運力因歷史性低水位尚未解決的背景下,或將形成物流貿易窘境的共振效應。根據美國鐵路協會的估計,屆時美國30%貨物運輸將陷入停頓,鐵路罷工每天可能給美國經濟造成高達 20 億美元的損失。
事實上,不僅僅是美國內河駁船運力、南美播種干旱天氣、俄烏沖突以及美國鐵路罷工這些因素,還有諸如11月初美聯儲的加息預期、10月底的巴西總統大選等等題材,也會成為未來市場行情的潛在推動者。
美國農業部在10月供需報告中調高美豆壓榨、調低美豆出口,就已經折射出全球大豆貿易日益受到航運成本、物流瓶頸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制約。而市場擔憂頭號大豆買家中國很快轉向其他出口國尋購大豆,尤其是在今年阿根廷陳豆因政策涌出以及巴西新豆有望提前收獲的前后夾擊之下;機構認為中國對美豆的需求將在11月中下旬完成之后將轉向南美市場。
而即使考慮到拉尼娜天氣可能帶來的全球大豆供應風險,也難敵流動性萎縮對市場的釜底抽薪,美元維持強勢以及美聯儲暗示未來還將大規模加息的背景下,國際農產品價格普遍承壓,大宗商品需求也面臨大幅度減弱。從持倉報告來看,投機基金在美豆期貨期權上的凈多單已經連續四周下降,創下去年底以來的最低點。
總之,未來兩個月,全球大豆市場一系列戲劇化的題材仍將會紛至沓來,將會給行情帶來的劇烈波動風險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