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面上食用植物油的種類越來越多,作為每日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消費者對于植物油的安全質量與營養價值尤為關心。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對生活中常見的11類植物油做了一次全面測評,來看記者報道。
本次測評的食用植物油,包括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稻米油、菜籽油、橄欖油、亞麻籽油、油茶籽油、牛油果油、紫蘇籽油等11類,價格從每升21.4元到每升316.8元不等,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消費者購買較多的品種。
(測試購買了11類食用植物油 每類各2款)
測評主要是依據相關國家標準,對樣品中脂肪等營養物質和極性組分等質量指標進行檢測。經測試,各樣品質量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
紫蘇籽油、菜籽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
測評結果顯示,11類樣品的各質量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脂肪是最主要的營養成分,在總成分中占比99.9%以上。
脂肪的主要構成是脂肪酸。11類樣品中的脂肪酸均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含量均在80%以上,其中紫蘇籽油和菜籽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分別為93.3%和92.8%。
11類樣品的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含量。(數據來源:上海市消保委)
11類樣品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具體構成上各有特點。油茶籽油、橄欖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中亞油酸含量高,紫蘇籽油、亞麻籽油中α-亞麻酸含量高。
11類樣品的三種不飽和脂肪酸占比。(數據來源:上海市消保委)
三類不飽和脂肪酸分別占比高的植物油(數據來源:上海市消保委)
專家表示,不同種類的脂肪酸有不同的功效。其中,橄欖油、茶油、菜籽油的油酸含量高。油酸是一種單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對于高血脂的防治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有一定的幫助。
11類樣品極性組分均符合標準
極性組分是指食用油在煎炸食品時發生劣變反應而形成的各種產物的總稱,對人體健康有害,通常重復使用的次數越多,數值越高。
試驗發現11類食用油的的極性組分均符合國家標準。
試驗同時選取了大豆油、花生油、橄欖油、稻米油、亞麻籽油,分別對春卷和青魚塊每隔24小時進行一次煎炸,結果顯示在經歷三次煎炸后,5類樣品極性組分仍遠低于標準限值,其中大豆油、花生油相對穩定,更適用于煎炸。
消費提示
更換使用不同種類食用油。不同品類食用植物油的最大區別在于脂肪酸的種類和構成比例不同,不同品類交替食用更能夠保證脂肪酸的攝入比例均衡。
建議心血管和“三高”疾病人群選擇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比如橄欖油、油茶籽油、菜籽油等。尤其要注意的是,肥胖人群要控量用油。
結合烹飪方式選用植物油。亞麻籽油、紫蘇籽油、橄欖油等價格高,高溫烹飪易破壞其中的營養素,更適用于涼拌。煎炸用油的優選是大豆油、花生油。
來源:央視、上海市消保委、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