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2月1日電(劉新 施向軍) “如果不是檢驗檢疫部門高效專業、真情細致的服務,我們不可能也不會這么快拿到268萬元索賠款,國門衛士真是我們的保駕護航人!”日前,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新平握著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副局長樊惠良的手由衷地說。至此,張家港口岸發生的4183噸巴西大豆殘損案,在檢驗檢疫部門的協助下畫上圓滿句號。
?
序幕:貨輪艙內進口大豆變色
?
2015年7月16日,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從巴西進口了6.6萬噸大豆,由意大利籍“ORSOLINA BOTTIGLIERI”輪自巴西VITORIA港運至張家港東海糧油碼頭。靠泊完畢,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登輪對貨物實施檢驗檢疫。當檢驗人員檢查到該輪4號艙時,發現該輪貨物異常:原本黃色的大豆部分呈現紅變,艙口下的四周內側大豆斷層明顯,板結嚴重。檢驗人員立即進入該艙近距離查看,走在貨物表層時腳下大豆生硬,一陣陣腐臭味撲鼻而來,手伸進大豆里也有灼熱感。很明顯,該批貨物品質受到損害,出現了殘損。
?
“為什么會這樣呢?”當檢驗人員問起緣由時,陪同檢驗的船長和大副也傻了眼,一臉迷茫。檢驗人員立即將殘損情況告知收貨人,收貨人隨即向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申請對該批貨物進行殘損鑒定。
?
發展:殘損迷霧層層破解
?
接到企業申請后,張家港檢驗檢疫局鑒定人員對該批貨物進行殘損鑒定。
?
經過查閱資料、詢問船方、現場查看,鑒定人員判斷殘損貨物主要發生在4號艙貨物中下部,且在張家港卸貨前業已存在。由于該輪無機械通風,航行途中溫差較大,該輪4號艙內貨物不能及時通風,導致局部貨物發熱出現熱損。在事實面前,船方承認大豆出現殘損是由于本批大豆含水量較高,在航行途中又不注意通風散熱,導致出現部分大豆受損,雙方在事實申明上簽字確認。
?
初次的現場查勘結束后,鑒定人員將殘損情況告知收貨人,收貨人立即向船東保賠協會提出抗議。船東保賠協會也派人赴現場查看,完全承認鑒定人員對本批貨物殘損鑒定的事實。當日,船東保賠協會便向收貨人提供了130萬美元的擔保函。
?
為避免殘貨中少混好貨,鑒定人員對剩余好貨、壞貨或殘損程度不同的貨物進行分卸。在卸貨過程中,鑒定人員每天登輪鑒定。上述4號艙內貨物在鑒定人員的監督下分別剔卸,并以校準之衡器全部衡重。鑒定人員按相關規程要求從該艙內貨物中抽取代表性樣品,并將殘損程度不同的貨物分兩類分別卸下,分別存放。后經初步鑒定,一類貨物為嚴重發熱、紅變,結塊,為200.520噸;二類貨物為大豆發熱、變色,板結,為3982.954噸,總計殘損大豆4183.474噸,分別單獨存放于中糧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筒倉內。
?
高潮:估損貶值算清算明
?
殘損鑒定是檢驗鑒定業務的一項重要內容,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殘損鑒定證書,對于進出口商、承運單位、保險等各方在履約和處理爭議中,具有法律效力,直接關系到各方的經濟利益。
?
為了客觀準確評定受損貨物貶值數額,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綜合技術中心人員放棄晚上、節假日休息,奔波于碼頭、實驗室、辦公室,走訪與本案無關的國內大豆加工企業,了解加工巴西大豆的出油率、豆粕得率等有關參數。同時,經化驗霉變大豆黃曲霉毒素、熱損傷率和總損傷率嚴重超標,熱損大豆熱損傷率和總損傷率也超出合同范圍。
?
針對兩類熱損大豆,該局工作人員分別對殘損大豆連續加工中的榨油進行檢驗、考核,分析該批大豆的實際損失因素:一是加工出的油產量、品質降低,二是加工出的豆粕品質降低,三是由于大豆殘損導致卸貨、加工過程產生的一些額外費用,額外費用由生產成本增加費、船期損失、筒倉清倉費用、碼頭剔卸熱損大豆機械費及人工力資費等構成。
?
根據大豆的受損情況、樣品的檢驗結果,以及受損貨物加工生產的產品的檢測結果和商銷的影響,張家港檢驗檢疫局最終出具了對外索賠268萬元的證書。
?
尾聲:是結局又是開始
?
“聽到企業順利拿到索賠款,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值得的。”樊惠良高興的說,“只有盡責履職,服務好企業發展,才能凸顯檢驗檢疫部門的地位和作用。”
?
張家港是國內進口大豆主要口岸之一,年進口大豆300萬噸。但是,受利益驅使、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進口大豆短重現象時有發生。
?
為維護貿易各方正當利益,樊惠良表示,針對裝貨港原發重量短少,檢驗檢疫部門要向國內企業定期通報進口大豆短重情況,提示國內收貨人對客戶信譽和市場情況進行認真評估,選擇國外信譽好、操作規范的公司合作,委托裝貨港官方檢驗機構進行重量鑒定,力爭從根本上遏制國外不法商人的惡意短重;針對卸貨產生的中間損耗,要構建多港分卸進口大豆立體防護體系,通過和減載港檢驗檢疫局通力合作,加強對一程遠洋船部分貨物轉由二程內河船減載過程監管,控制二程內河船數量。制定《船舶租用規范》和《船舶封識管理》,指導貿易商使用符合規范的內河船舶。承運人和收貨人要在減載和卸載過程中做好大豆防撒漏措施,力爭做到“顆粒歸倉”;針對計量偏差影響,要對使用的衡器進行使用前中后校驗,全方位推廣檢驗數據實時傳輸和存儲,建立視頻監管系統,確保數據準確、安全和可追溯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