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早報
第四屆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對話會日前在梅江會展中心召開,旨在落實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戰略,促進和幫助我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和國際化經營。
濱海新區天津聚龍集團的印尼海外種植園項目是本市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典型。聚龍集團董事長楊學犟認為,國內很多企業都面臨調整結構、轉型升級,企業“走出去”,不單是個體行為,也應成為全球化語境下,與中國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外部延伸。
轉戰海外爭奪“話語權”
1993年,天津市北辰區饒河路18號,一棟紅色磚墻堆砌的8間平房當中的一間正在經營副食,它就是如今事業范圍覆蓋全中國、立足東南亞的聚龍集團的前身。
1995年,聚龍創業團隊在南下尋找菜籽油商機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南方方便面行業發展迅速,并正在向北方延伸,然而,生產方便面所必需的棕櫚油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卻幾乎是個空白,空白就意味著商機,通過對國際油脂油料市場走勢及國內糧油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聚龍做了個大膽的選擇,進軍棕櫚油產業。
經過兩年的努力和開拓,客戶資源和群體也在不斷地壯大。饒河里糧店變成了天津市聚龍貿易開發有限公司,并在天津市北辰區建立了30畝的廠區,擁有了自己的油罐,自己的廠房。
在規模增大、盈利增多的同時,危機與風險也隨之而來。2002年以來國際市場棕櫚油價格暴漲暴跌,許多與聚龍同時起步的貿易公司都沒有挺過這波風暴,在市場變化的大浪中倒下去。
多年來,中國的棕櫚油完全依賴進口,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沒有任何定價話語權。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棕櫚油消費量每年約為600萬噸,成為全球第一大棕櫚油消費國。然而,因缺乏種植棕櫚樹的地理條件,當時中國棕櫚油產量是一個尷尬的“零”。
2006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上,聚龍在海外的第一個總面積1萬公頃的棕櫚種植園開建,這是中國企業在海外興建的第一個棕櫚種植園,不僅為我國油脂行業向海外發展建設油料作物種植園積淀了寶貴的經驗與模式,也為經濟全球化大形勢下我國民營企業的自主發展探索出了寶貴途徑。
海外核心崗位交給當地人
在印度尼西亞,聚龍推進的是一種名為“合作種植”的印尼國家農業模式。按照印尼國家政策,棕櫚種植園的20%土地需農民與公司合作種植,聚龍則通過國家合作種植管理委員會與農民簽訂合同、提供貸款和技術支持,而還款則從農民收獲的棕櫚果中提取。這樣的利益捆綁讓當地人成為聚龍模式的堅決擁護者。
除此之外,要想做生意,就必須尊重當地人的信仰,為此,聚龍出資為當地修建清真寺和教堂,生產勞動也嚴格遵照當地的作息時間。聚龍海外事業團隊還在印尼鋪路、蓋橋、挖井、建希望小學和自來水廠、架起通訊發射塔。截至目前聚龍已經累積在印尼投資近5億美元,雇傭當地員工6500人。2013年,聚龍在國內油脂經營總量超過150萬噸,營業收入近200億元。
楊學犟介紹,2011年,印尼當地一種名為“烏拉干棟”的蟲子在聚龍的棕櫚園蔓延,這種蟲子以食棕櫚葉為生,卻能將自己裹在蟲繭中避開農藥,種植園主都將其視作大敵。正當聚龍因農藥殺蟲效果不佳而一籌莫展的時候,當地人建議將一種叫做“都內拉”的花遍植棕櫚樹周圍,其花蜜能吸引一種小蟲子,這種小蟲子是“烏拉干棟”的致命殺手。這場突如其來的蟲災讓楊學犟意識到本地化的重要性,
于是,種植園的核心崗位也開始大批移交給當地人。
聚龍在當地創建了一種“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內部稱為“1∶1∶1”的“團長+政委+參謀長”管理模式:由當地有資質的資深經理人擔任“團長”,負責種植園的經營運作;中國人擔任“政委”,負責綜合管理與協調;當地華裔員工擔任“參謀長”,輔助決策與溝通。截至目前,聚龍全球7000多員工中,80%是外籍當地員工。
“走出去”是中國企業大趨勢
如今,順應政策發展,聚龍集團已經發展為一家集油料作物種植、油脂加工、港口物流、糧油貿易、油脂產品研發、品牌包裝油推廣與糧油產業金融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
作為中國最大的海外棕櫚種植園,聚龍集團計劃到2016年完成20萬公頃棕櫚種植,屆時每年100萬噸棕櫚油的產量將能有效緩解我國油脂市場的供需缺口,進一步增強國際市場話語權。聚龍集團的海外創業,不僅能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國家木本植物油保障體系,緩解中國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同時對于維護國家糧油安全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其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探索,也為民營企業海外創業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發展思路和參考范本。
楊學犟認為,國內企業“走出去”開發上游源頭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大勢所趨,也是中國企業以平等的姿態進入國際市場的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