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志起
食品行業發展了這么多年,細分出來的行業、企業、品牌、產品都數不勝數。正是這樣一個百花齊放的行業,其業態比其他行業復雜得多,“貧富差距”比其他行業明顯得多,營銷策劃比其他行業活躍得多,暴露出的問題也顯性得多。
國內的食品企業大部分以民營為主, 做不大、做不賺、做不穩、做不強是大多數企業主的心病。那么,是什么在妨礙中國食品企業的發展呢?
做不大:老大坐莊,遲遲無法上位。
縱觀食品行業,幾乎細分品類都有一到兩個行業領頭羊企業,比如方便面的康師傅,牛奶的蒙牛、伊利,飲料的兩樂等等。對于市場的老二、老三而言,行業巨頭就像是枝繁葉茂的大樹,擋住了下面的小樹苗們的陽光和雨露。市場被巨頭壟斷,生存困難,最終造成差距巨大,始終被壓制的無法翻身。
這一現象跟食品行業的特性有很大的關系,大部分的食品細分行業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主要靠資源起家,只要起步早、有一定的經營思路,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搶占了市場先機的企業也能在后期搶占更多的資源,有更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品牌實力,能進行更大的市場擴張,對老二、老三形成更大的競爭壓制。
做不賺:利潤越來越薄。
普遍來說,食品企業都是走“薄利多銷”的路線。而品牌做得越大,銷量越高,渠道鋪得越廣,價格也就會越來越透明,利潤也越來越薄。不管大企業、小企業,老板們都在感慨,現在的利潤真是越來越薄啊!
正因如此,娃哈哈通過不斷推出新品來應對,讓新品在上市期留給經銷商更多的利潤,以確保通路的順暢。百事可樂干脆實施廠家直營,省略掉經銷商環節,也說明飲料廠家的毛利率越來越低,不得不收回更多利潤,但這樣一來,通路上的利益更被削弱得厲害。這兩種做法各有利弊。
做不穩:新品失敗率高。
食品企業往往樂于開發新品,但開發的產品很多,有規模、有利潤的產品很少。大部分新品往往因為概念不行,價格不對,渠道窄,缺乏市場操作經驗等等原因最終失敗,這樣有創新力、沒生命力的產品不在少數。
食品行業門檻低、壁壘少,新企業、新品類、新產品層出不窮。看到一個市場機會,項目立即上馬;一個產品賣得不錯,急忙推出相關產品;自己產品賣得不好,看到別家什么產品賣得好,馬上跟風開發。但是,大部分企業前期戰略基礎未打牢、后期營銷跟不上,往往造成推出的新品能成功賣貨的寥寥無幾。
做不強:大而不強,缺乏大品牌。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企業500強不是500“強”,是500“大”,中國企業的大而不強的問題非常嚴重,而對于食品企業而言,能進前20名的也僅只有中糧而已。
看似繁榮的中國食品業和食品企業,無論是在體量上還是品牌的堅實度上,都很難與真正的國際大品牌相匹敵。上有國際品牌的擠壓、下有后起之秀的追殺,老大們也難以跨越性發展,眼睜睜看著大片市場卻無能為力,更遑論進軍國際。什么時候中國才能出現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這樣的品牌?中國食品行業的“強品牌”之路還很漫長。
中國食品業需要“空間智慧”
這些問題看似是分散的問題,其實歸結到一起還是一個共同的問題。這些年不少行業人士也在說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都沒有看透問題的本質。我們卻認為,困擾食品企業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戰略思維的問題。受眼界所限,所經驗所限,受競爭對手影響太大,缺乏對消費者、市場真正的洞察力。戰略眼光不開闊,不能跳出行業看行業、看企業發展,不能超越自己,才導致了上述那些問題。
人是社會的人,企業是市場的企業,決定成敗的不是態度、不是細節、不是招式,真正重要的是思維,看清你所在的局勢、空間,把握好“時”與“位”,因勢利導,利用時機,才能一飛沖天。用一種大空間思維來重新審視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會發現玩轉食品行業其實很容易,突破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