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業部
?
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葉貞琴:
?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歡迎大家參加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
?
我們請來了農業部畜牧業司馬有祥司長、種植業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長,來回答大家的問題。下面請記者朋友們圍繞我們今天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的時候請通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提問。
?
1、近些年我國大豆的進口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2015年已經達到8169萬噸,想問一下,我們為什么要進口這么多的大豆?這些大豆主要從哪些國家進口的,進口的大豆主要做了些什么?今后發展大豆生產,農業部有什么樣的考慮?
?
潘文博:
?
我來具體回答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同時也是種地養地結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因為大豆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正如剛才這位記者朋友講得那樣,這些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確實是多了,有一組數據我給大家通報一下。1996年我們國家從大豆的凈出口國轉變為大豆的凈進口國。2000年大豆進口量就達到了1000萬噸,2010年就達到了5000萬噸,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連續突破了6000萬噸、7000萬噸和8000萬噸的水平。剛才這位記者朋友說了,去年大豆進口達到了8169萬噸,8169萬噸是個什么概念?它是國內生產量的6.8倍,大約是世界大豆貿易量的70%,是國內消費量的87%,這在所有農產品(13.05 -3.40%,買入)中進口依存度是最高的。
?
這些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在全力抓好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也采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努力穩定大豆生產。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生產出現了滑坡。而同時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的發展,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長,國內生產不足,只能靠進口來彌補國內的需求缺口。專家分析,近三年我們大豆每年消費增量是800萬噸左右,我們自己每年才產1200萬噸。需求增量主要有三塊,一是飼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三是食用大豆。專家分析,今后五年到十年,這三塊還是剛性增長的趨勢,但是年均增量是下降的,不會像前幾年增速那么快。
?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還要不要發展國內的大豆生產?這確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
我們國家是大豆原產地,種植歷史悠久,而且消費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豆制品在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綜合考慮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態功能和種植替代性,我們認為應該保持大豆生產的穩定,不能輕言放棄大豆,這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選項。但是,大豆生產是個什么定位呢?大豆生產發展的定位就是滿足國內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時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給水平,也不是與進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近期我們部里要下發《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主要的目標就是“一擴大”、“三提高”,“一擴大”是指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主要來自于玉米面積調減下來的這一塊;“三提高”:就是提高單產、提高品質、提高效益。大豆能不能種,核心還是在效益。在措施上主要采取五個方面:一是調整優化布局,把“鐮刀彎”地區非優勢區的玉米調下來,推行玉米和大豆輪作,構建合理輪作體系;二是推進科技創新,今年我們準備在東北、黃淮地區選擇一批縣搞綠色高產高效的示范點,創建一批畝產200公斤以上的高產示范典型。我們現在全國大豆平均畝產水平只有120公斤;三是完善大豆的扶持政策,主要是目標價格政策;四是建立優質大豆保護區,重點保護大豆的種質資源,保護生產能力,保護生產主體;五是還要科學引導健康消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廣泛宣傳大豆食品的營養功效和保健功能,擴大國內優質大豆消費市場。謝謝。
?
2、美國和南美都非常擔心中國大豆面積的擴大會不會減少進口?另外,剛才也談到出臺大豆發展的意見,中國大豆的生產,到2020年會增長到一個什么程度呢?
?
潘文博:
?
我們大豆生產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滿足國內食用大豆的消費需求,油用消費基本是靠進口來彌補。在今后一段時期,發展大豆生產的目標就是在擴大一部分種植面積的同時,重點在提高單產、提高品質、提高效益上下功夫。發展大豆生產,主要是結合這一輪種植業結構調整,把非優勢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下來改種大豆,而且這些區域過去也是大豆的傳統產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