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以來,濟南市場花生油價格再度高歌猛進。實際上,今年來食用油價格歷經幾起幾落,漲價幅度和持續時間屢創新高。
在“大豆油市場被跨國糧商實際操控”的說法縈繞耳畔之際,3年前曾“預警大豆”的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再度發出了“花生產業不能再淪落大豆產業困局”的聲音。
近日,經濟導報記者獲悉,考慮到食用油安全危機,花生產業已被相關部門高度關注,明年或被列入農業補貼名單。
力避“大豆產業覆轍”
當前,食用油價格的大幅波動,放大了人們對通脹的預期,也讓食用油安全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
在彭真懷看來,由于魯花5S物理壓榨技術的推廣,花生油已成為我國三大食用油之一,花生產業也因此更具有支柱性和帶動性作用。“但是,我國食用油市場對外依存度長期高達60%以上,早已超出了國家戰略安全警戒線。”
事實上,相關部門正在醞釀的花生補貼政策,據說目標即是增加花生產量,借此提高中國食用油自給率。
“國際糧商以極低的成本進入中國,攻占大豆油制高點之后,大豆油和以大豆油為主料的調和油占據了全國油脂市場的4成。”山東喜燕花生油營銷中心總經理黃華林分析說。
雖然國際糧商操控的主要是大豆和大豆油,但花生油市場遭受的間接影響以及帶來的“蝴蝶效應”不可忽視。
“跨國糧商已參股控股我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占總股本的66%,形成對我國食用油上游原料、中游加工和下游市場的控制之勢。”彭真懷表示。
數據顯示,我國食用油自給率不足50%,進口量從1996年以來遠超國內生產總量,是世界上第一大食用油及其原料進口國。3年前曾向高層急陳“中國大豆產業危機”的彭真懷再度疾呼,“花生產業是中國的優勢產業,必須避免重蹈大豆產業覆轍,著力扶持花生產業,確保中國食用油安全。”
實際上,對于究竟如何緩解國內油脂短缺并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魯花集團董事長孫孟全在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曾對導報記者表示,在穩定大豆種植面積,并在不與糧食爭優質耕地的情況下,“只能是選擇在有效利用非耕地、高產值和高出油率的油料品類上突破,加快發展花生油等油種。”
“密集考察”醞釀政策扶持
與大豆相比,花生產量高,出油率更高,是最理想的油料作物之一。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大豆畝產量約為250斤,花生普遍在500斤左右;大豆出油率不足20%,而花生出油率在48%-56%.單純從食用油供給角度看,發展花生產業要比大豆更為有利。
但現實是,花生油在中國食用油消費構成版圖中占比極小。國家發改委的一份文件披露,2007年中國消費了2374萬噸食用油,其中大豆油占39.3%,而花生油僅占8.1%.
“如果政策扶持到位,花生油在食用油消費量中的比例有望提高3-5個百分點。”山東省農科院農產品研究所周垂欽博士如此分析。
導報記者獲悉,在過去的一年中,包括彭真懷在內的調研小組,以及來自官方和智囊機構的多路調研團隊密集考察花生產業,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就在11月底,來自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業部政策法規司等部門的數十位官員奔赴山東,在萊陽市舉行了一個閉門會議,呼吁要對花生產業予以足夠重視,盡快給予政策扶持。
“據我了解,這個調研團隊目標明確,就是要了解花生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即將擬定的花生補貼政策做準備。”萊陽當地一位農業人士告訴導報記者,“要提高食用油自給率,花生被寄予厚望。花生在全國都可大范圍種植,而且不與糧爭地,在山西、寧夏等干旱地區以及資源型城市轉型地區,均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彭真懷則呼吁,最好能在2010年春播之前出臺扶持花生種植的政策措施,并在花生主產區探索“企業得原料、農民得實惠”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同時,加強對花生龍頭企業、民族品牌的支持,以此遏制國際巨頭對我國花生產業的滲透與壟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