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打造“齊魯好糧油”品牌,放大“山東軍糧”品牌

    2018-01-12
    摘要:

    1月11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繼續實施“放心糧油”工程,打造“齊魯好糧油”品牌。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放大“山東軍糧”品牌功能。推行“中國好糧油”質量標準,建立糧食產業企業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推出更多“中國好糧油”品牌。

    山東政事

    1月11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0年末,糧食產業經濟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糧食優質品率、主食品工業化率顯著提高;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大型糧食企業達到100家以上、超過100億元骨干龍頭糧食企業達到10家以上。

    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繼續實施“放心糧油”工程,打造“齊魯好糧油”品牌。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放大“山東軍糧”品牌功能。

    發展全產業鏈,深入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支持糧食企業以全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向上游以定向投入、專項服務等方式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著力打造綠色、有機糧食供應鏈。

    加快糧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環保、能耗、安全生產等約束,倒逼落后產能退出。

    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2017〕78號),推動糧食產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糧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保障糧食質量安全和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為重點,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作出新貢獻。

    (二)總體目標。把糧食安全意識貫穿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全過程,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糧食加工轉化引擎作用、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和“濱州模式”等典型示范作用,到2020年末,初步建成布局合理、鏈條完整、綠色生態、效益良好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糧食產業經濟保持全國領先位次。糧食產業經濟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長11%以上;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糧食優質品率、主食品工業化率顯著提高;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大型糧食企業達到100家以上、超過100億元骨干龍頭糧食企業達到10家以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輻射帶動力持續增強;糧食科技創新和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做強做優做大一批具有競爭力、影響力、控制力的骨干國有糧食企業,推動“一縣一企、一企多點”一體化網絡建設。結合國有資產統一監管,重組整合部分資產或企業,推動區域性糧食購銷網絡和倉儲物流體系建設。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國有、集體、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的新型市場主體。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推動大企業由大到強、中小企業高精特專發展。鼓勵國有糧食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主體之間合作融合,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支持符合條件的多元主體參與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等。(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工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打造一批示范市、縣(市區)和示范企業。繼續實施“放心糧油”工程,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推進小麥粉、食用植物油適度加工,大力發展全谷物等營養健康食品。推動地方特色糧油食品產業化,發展雜糧、雜豆、木本糧油等特色產品。適應畜牧養殖業發展新趨勢,繼續實施“糧改飼”項目,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糧食副產品科研開發和飼料利用,發展綠色安全環保飼料產品。(省財政廳、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業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林業廳、省畜牧獸醫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深入推動主食產業化。開展主食產業示范提升工程,認定一批示范單位、培育一批主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米面、玉米、雜糧及薯類主食制品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大力發展方便和速凍食品,支持開發個性化功能性主食產品,保護并挖掘傳統主食產品。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新模式。(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糧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

    (六)發展全產業鏈。深入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支持糧食企業以全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向上游以定向投入、專項服務等方式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下游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著力打造綠色、有機糧食供應鏈。開展全產業鏈信息監測和分析預警,引導糧食產銷平衡。(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農業廳、省質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發展產業集群。依托糧食主產區、特色糧油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打造一批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產業集群和臨港加工企業集群,采取退城進郊等方式整合發展一批糧食產業園區。支持國家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和融合發展先導區建設。加強產銷合作,支持糧食主銷區來我省建設糧源基地和物流設施,鼓勵省內企業到糧食主銷區建立營銷網絡。(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動綠色發展。鼓勵支持糧食企業探索綠色、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以綠色糧源、綠色倉儲、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為重點,構建綠色糧食產業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環保循環經濟系統,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物耗水平。推廣“倉頂陽光工程”等新能源項目,大力開展麥麩、麥胚、玉米芯、餅粕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農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發展新業態。實施“互聯網+”行動,推進涉糧數據共享和開放,發展糧食公共服務平臺,推廣“網上門店”“體驗店”等零售業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依托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拓展物流運輸、金融服務等功能。開發利用糧食文化資源,支持愛糧節糧宣傳教育基地和文化場館建設,指導糧食產業增加旅游功能,發展休閑觀光、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旅游發展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大力促進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十)發展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工作中,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中,支持一批具有明顯示范帶動力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產權置換、股權轉讓、兼并重組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發展一批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參與承擔政策性糧食收儲業務,探索龍頭企業參與地方糧食儲備機制。引導龍頭企業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優質糧食種植、帶動農民增收。支持糧食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與合作,培育糧食領軍企業(集團)。(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農業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山東檢驗檢疫局、中儲糧山東分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促進糧食精深加工與轉化。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醫藥等方面有效供給。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環保、能耗、安全生產等約束,倒逼落后產能退出。推進出口糧油食品生產企業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發展纖維素等非糧燃料乙醇,在保障糧食供應和質量安全前提下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探索開展淀粉類生物基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試點示范。(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強糧食品牌建設。在“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建設中,通過特色產品認定、商標注冊與應用、“山東品牌中華行”活動和糧食文化元素發掘等,打造“齊魯好糧油”品牌。推行“中國好糧油”質量標準,建立糧食產業企業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推出更多“中國好糧油”品牌。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放大“山東軍糧”品牌功能。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糧食產品,培育發展一批公共品牌。鼓勵企業獲得有機、良好農業規范等通行認證,推動出口糧食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加強綠色優質糧食品牌宣傳發布、人員培訓、市場營銷、評價標準體系建設和展示展銷信息平臺建設,適時開展品牌創建和產銷對接推介活動。加大糧食產品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加強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秩序。(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糧食科技創新和隊伍建設

    (十三)加快糧食科技創新。培育創新型糧食領軍企業,加強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節糧減損、加工轉化、現代物流、“智慧糧食”等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應用高效節糧節能成套糧油加工裝備,開展糧食智能工廠、智能倉儲、智能烘干等應用示范。鼓勵科研機構、高校聚焦企業需求,通過共同設立研發基金、實驗室、成果推廣工作站等方式,推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科技創新。加強國內外糧食質量檢驗技術標準比對及不合格糧食處理技術等研究,開展進出口糧食檢驗檢疫技術性貿易措施及相關研究。(省科技廳、省糧食局、省質監局、山東檢驗檢疫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科技興糧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平臺,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發揮糧食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作用,加強糧食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依托國家糧食產業科技創新(濱州)聯盟,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省科技廳、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興糧工程”,注重選拔一批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糧油企業家,納入全省企業家隊伍建設“111”工程。支持企業創新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遴選和培養一批糧食產業技術專家。加強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糧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完善政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培養糧食產業實用人才。深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培育“糧工巧匠”,鼓勵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提升職工技能水平。(省糧食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

    (十六)用好糧食倉儲設施資源。統籌利用糧食倉儲設施資源,多渠道開發現有國有糧食企業倉儲設施用途,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糧食產后服務,為加工企業提供倉儲保管服務,為期貨市場提供交割服務,為“互聯網+糧食”經營模式提供交割倉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配送服務。(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山東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提升糧食產后服務水平。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需要,發展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糧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推進農戶科學儲糧行動,促進糧食提質減損和農民增收。(省財政廳、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完善糧食市場物流體系。發揮濟南國家糧油交易中心作用,做大做強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發展糧食電子商務。依托國家糧食物流通道和節點,加強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和應急供應體系建設,打造對接北糧南運主通道,拓展海上糧食流入通道和內河散糧航運通道,強化黃淮海小麥流出通道,優化省內西糧東送及毗鄰省間糧食流通通道。支持鐵路班列運輸,降低物流成本。鼓勵產銷區企業通過合資、重組等方式組成聯合體,加快糧食物流與信息化融合發展,提高組織化水平和物流效率。推動糧食物流標準化建設,推廣原糧物流“四散化”(散儲、散運、散裝、散卸)、集裝化、標準化,推動成品糧物流托盤等標準化裝載單元器具的循環共用。(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質監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證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提高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省級為骨干、市級為支撐、縣級為基礎的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功能。開展收獲糧食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和安全風險監測。建立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平臺,健全協作機制,加強糧食種植、收購、儲存、銷售及食品生產經營監管,嚴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或用于食品加工。加強進口糧食監管,支持進口糧食指定口岸及港口防疫能力建設,建立進口糧食疫情監測和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口岸風險防控和實際監管,深入開展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實施專項打擊行動。(省糧食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農業廳、青島海關、濟南海關、山東檢驗檢疫局、省質監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保障措施

    (二十)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國家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建設和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利用商品糧大省獎勵資金、產糧產油大縣獎勵資金、糧食風險基金及地方配套退出資金等支持糧食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功能,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加大對糧食產業的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倉儲、烘干設備,可按規定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嚴格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落實糧食加工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按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政策和國家簡并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糧食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健全金融保險支持政策。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要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為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提供金融服務,加大對糧食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建立健全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融資擔保機制,降低銀行信貸風險。支持糧食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籌集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上市融資或在“新三板”掛牌,以及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和并購重組等。引導糧食企業合理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管理價格風險。在防范風險前提下,積極開展企業廠房抵押和存單、訂單、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業務,創新“信貸+保險”、產業鏈金融等服務模式。鼓勵支持保險機構為糧食企業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服務。(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山東銀監局、山東證監局、山東保監局、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糧食局、省農發行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二)落實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市、縣級政府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優先納入土地供應計劃予以重點支持。支持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改制重組后的糧食企業,可依法處置土地資產,用于企業改革發展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省國土資源廳、省物價局、省糧食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作為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工作組的重要內容,研究制定糧食精深加工轉化等政策措施,加大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實績的考核權重。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大力開展糧食產業扶貧。糧食部門負責協調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有關工作、推動產業園區建設、加強糧食產業經濟運行監測。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各相關部門要抓緊完善政策措施和部門協作機制,并發揮好糧食等行業協會商會作用,合力推進糧食產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各級政府和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扶貧辦、省農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來源:山東省政府網站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