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日報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滴油,可以窺見釀造者的匠心。
“先有人品,才有油品。”楊尚華如是說。楊尚華,湖北楚福油脂有限公司總經理。入行十余載,行路千萬里,楊尚華說,“要讓大家吃上放心油”, 用心做芯油;楊尚華不改其志,堅守“不勾兌、不調和、不摻假”三不原則,以油品鑒證人品。
指針撥到2005年,那時,楚福油脂公司成立。
當時,國內菜籽油工藝都需要經過高溫炒榨煉,存在著化學殘留、營養流失等問題。于是,尋找一種更合適的榨油方式成了楊尚華的目標。幾年后,他無意間了解到脫皮冷榨技術的存在。油菜籽脫皮冷榨技術是一種以菜籽仁為原料,將油菜籽皮仁分離,再用冷榨機進行低溫壓榨的工藝,最早出現在德國,后來,武漢輕工大學胡健華教授也研究成功。
“冷榨技術不用高溫,沒有化學添加,油的濃度高,還能保留營養,可以一試。”楊尚華動心了,并于2011年引進技術,由此拉開了脫皮冷榨工藝從實驗室到工廠的序幕。
然而,從一項實驗室技術到工廠化生產,需要經歷無數次的再試驗,再調整,新技術在最初都不太完善,與規模化生產有著很大的距離。而且,當時國內沒有一家企業擁有完善的冷榨生產工藝,沒有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楊尚華就猶如面對著一片無人涉足的海域,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幾乎從機器轟鳴的瞬間,挑戰就撲面而來。首先要面對的是出油率的問題。雖然脫皮冷榨技術油品質高,但出油率低,剛開始時只有 20%左右。“冷榨技術在于保留營養,但溫度不夠,油出不來;溫度太高,營養又會流失。”既要保證油的品質,又要提高出油率,楊尚華就像走鋼絲一般,不斷尋找著兩者的平衡點。這些年,楊尚華以理論為指引,以工廠為實驗臺,一邊生產,一邊摸索,一邊改進,似春蠶啃桑,一點點調整完善生產設備。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楊尚華和整個科研團隊改造調試了生產設備,完善整個工藝流程的技術,逐一解決了出油率不高、脫皮不夠的問題,將冷榨工藝的出油率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斤油菜籽多創造了100元左右的經濟效益,申報通過了14項專利技術,成功推出了“楚福菜籽芯油”,品質和口感受到了專家與消費者的好評。
冷榨菜籽芯油大獲成功,楊尚華的研究卻沒止步。這一次,他又將目光瞄準了富硒這塊牌子。
“有這樣的天時地利,研發富硒菜籽油是天賜良機。”2016年,省地質調查院調查顯示,我市地下富硒土壤面積25.95萬畝,有利于富硒產業綜合開發。楚福油脂地處三伏潭鎮這個富硒名鎮和富硒土壤的核心區域,也緊隨全市步伐,一步一步邁進富硒這個“人類生命之火”的迷人殿堂。
但是,楊尚華自己也意識到,在所有富硒農產品中,富硒菜籽油的研發難度極大。其主要原因是,硒的吸附載體主要是蛋白質,而菜籽油的主要成份是脂肪。蛋白質主要是以菜籽餅粕的形態存在。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楊尚華多次趕赴恩施,求助于多位專家和教授。在與恩施硒元素研究專家彭祚和教授的共同研究中,多次試驗后,他們利用提取、分離、凝聚等技術手段,能夠自如的把握關鍵生產環節、穩定的生產出硒含量不同的富硒菜籽油和菜籽硒油,攻克了油品內硒元素含量不達標、不穩定的難題,并于2017年6月連續兩次通過富硒元素國檢。
要蹚過多少條河才能走上陽光大道,要經歷多少艱難才能收獲成功喜悅。多年摸索,楊尚華終于帶領楚福油脂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2016年被審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并成為中國“中外高端食用油聯盟”的理事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