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6月10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從中糧集團內部人士處獲悉,6月11日,一場涉及中糧資本與中原特鋼重大資產置換等事宜的股東大會,即將召開。
在股東大會上,將審議《關于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相關議案》,如果《議案》在股東大會上得以通過,6月15日之前,這份方案將會上報證監會。上述人士說:“如果證監會審核通過,方案即會生效。”
根據中原特鋼5月26日發布的《重大資產置換并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摘要》公告披露,相關交易的整體方案由重大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兩項內容組成,互為條件、同時進行。
對于中糧資本來說,一旦方案生效,便意味著中糧資本上市成功。該人士表示,目前方案是否能通過尚是未知數,第一要看上報給證監會材料本身的合規性,第二要看申報期間,相關國家政策是否會出現重大變化。而對于資本市場來說,中糧資本如果上市成功,則意味著資本市場上將出現首家以農業金融為特色的央企金融控股平臺。
嘗鮮
無償劃轉與重大資產重組同時啟動,這在央企混改試水中尚屬罕見。
按照國資委的思路,希望在中央企業內部,能夠實現資源共享,例如將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加以改善,也為還沒上市的優質資產提供平臺,免去IPO排隊。
上述中糧集團內部人士認為,通過上述途徑,既可以優化央企內部結構,也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2018年4月13日,兵裝集團所持中原特鋼339,115,147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7.42%)股份無償劃轉至中糧集團。無償劃轉前,公司控股股東為兵裝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無償劃轉后,公司控股股東為中糧集團,國務院國資委仍為公司實際控制人。交易未導致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控制權發生變更。
該人士說:“通過無償劃轉的方式,幫助中原特鋼解決了一些負擔,例如退市以后企業的員工安置問題等。”
基于此,無償劃轉與重大資產重組“兩條腿”走路,激活了上市公司,也解決了沉疴已久的老企業歷史包袱。該人士表示,這種雙方共贏的模式,此前在國企國資改革中并未出現過先例,此前雖然也有過探索,但由于協調多方企業利益時比較困難,一直沒有做成。
根據中原特鋼5月26日公告,公司擬將所持全部資產及負債,與中糧集團所持中糧資本64.51%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中糧資本64.51%股權經上述資產置換后的差額部分由中原特鋼向中糧集團發行股份購買。同時,中原特鋼向弘毅弘量、溫氏投資、首農食品集團、結構調整基金、寧波霧繁、航發資產、上海國際資管發行股份購買其合計持有的中糧資本35.49%股權。
最終,隨著上市公司原有資產的置出和中糧資本100%股權的注入,上市公司將持有中糧資本100%股權,并將間接持有中糧資本下屬相關金融企業股權,公司的業務范圍將涵蓋信托、期貨、保險、銀行等多項金融業務,成為以農業金融為特色的投資控股平臺。
思路
為了盡早成為全國首家以農業金融為特色的金融控股平臺,中糧資本有著自己的戰略思路。
按照中糧資本的規劃,推動上市是混改試點的細項之一,下一步,將持續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推動業務快速發展,提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能力,提高國有資本配臵和運行效率,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推動國有資本和非公資本互相融合。
上述人士透露,“十三五”末,中糧資本將力求成為資產規模超千億、農業金融特色突出、行業影響力顯著的以農業金融為特點和代表性的綜合性金融控股平臺。
據悉,中糧資本是中糧集團旗下運營管理金融業務的專業化公司,以中糧集團產業鏈為依托,完善全金融鏈,在業務專業化發展基礎上,利用消費金融,整合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資源,促進產融協同、服務三農,成為擁有信托、期貨、保險、銀行等多項業務的投資控股平臺。中糧資本主要通過下屬企業開展信托、期貨、壽險、銀行等金融業務。
其中,旗下的中糧信托建立了農業食品企業生態圈,以供應鏈管理、土地流轉信托、農業股權投資及消費信托為主要業務模式,打造以農業金融為特色的信托公司。
中糧期貨在大豆、豆油、豆粕、菜粕、白糖等品種持倉量長期處于交易所前列,農產品交割量占交易所交割量的20%以上。中英人壽則通過向中糧集團及其合作伙伴提供綜合福利方案,增強客戶粘性。
中糧資本(香港)正在申請香港金融業務相關牌照,從事境外金融業務。龍江銀行通過創新“惠農鏈”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倉單融資、糧食銀行等模式,推進農業供應鏈協調運轉。
2017年,中糧資本入選了國家發改委第二批混改試點名單,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方式順利引入7名戰略投資人,已改選董事會、監事會,實現股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