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匯
市場不買賬的盈喜公告
2018年7月17日盤后,中國糧油控股發了一份盈喜公告,預計2018年上半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5億港元,與2017年同期的持續經營利潤相比大增了60%。
利潤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油籽粕、植物油、米、面等主要產品銷量持續高位增長,二是公司2017年收購小包裝食用油后,產品結構得到優化,毛利率空間持續進步。
這份盈喜看上去是不錯的,不過第二天中國糧油控股僅上漲了不到3個百分點,目前距盈喜發布來也僅上漲了不到5個百分點,這太不符合港股的套路了。很多情況下,港股發盈喜公告后,第二天股價會有明顯的漲幅。
比如都市麗人、波司登,發盈喜后首個交易日都表現非常不錯。尤其是,盈喜之后一段時間的漲幅都是非常誘人的,都市麗人發盈喜后,到現在漲了近60%,波司登發盈喜后上漲了也近60%。
那中國糧油控股的后續怎么看呢?
中國糧油控簡介
中國糧油控股是中糧集團旗下的大型綜合農產品及食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包括四個板塊:
油籽加工:公司是國內最有實力的植物油和油籽粕生產商,主要產品有豆粕、植物油,主要的品牌有“福臨門”、“五湖”、“四海”、“福味來”、“福掌柜”等。2017年公司從兄弟公司中國食品(506.HK)手上收購了“福臨門”小包裝食用油,打通了產業鏈的上下游。油籽加工是公司營收的最大貢獻者,2017年收入占比64%。
大米加工及貿易:公司是中國領先的包裝米供應商,也是國內最大的大米進出口商,主要產品有福臨門系列、五湖/薪系列,還有高端品牌系列,包括全稻原米、日本產米等。大米加工2017年營收占比14%。
小麥加工: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小麥加工商之一,主要產品包括面粉、面條、面包,品牌有福臨門及香雪。小麥加工2017年營收占比12%。
最后一個板塊是啤酒原料。公司向啤酒廠商提供啤酒麥芽,這塊業務占營收比為3%。
公司原來還有一塊業務是生化及生物燃料,2017年年根據中糧集團的專業化平臺改革思路,這一塊業務被剝回給母公司,后來裝到了A股的中糧生化這個殼里。
盡管公司沒有提供這塊業務的明細財務數據,從中糧生化也可以看出,這塊業務并不賺錢,利潤完全靠政府補貼。考慮今年政府砍掉了許多補貼,未來不一定不會剁到這塊的補貼上來。中國糧油剝離這塊業務不是件壞事,剝離后,公司向著更加專業的糧油平臺發展。
經營情況與估值
2011年以來,全球大豆、棕櫚油這些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尤其是2014年以來由于全球大豆產量居高,庫存增加,加上國內經濟下行下需求疲軟,豆粕、植物油的價格都往下走,導致公司的油籽加工業務大幅下滑。另外,2014年以來國內啤酒銷量下滑,公司的啤酒原料業務承壓。
這些因素導致公司的利潤自2011年來不斷下滑,到2014年、2015年營收也出現下滑,并且進入虧損,2014年公司凈虧損6.49億,2015年又虧損了3.77億。
2016年公司業績迎來拐點,這主要是因為厄爾尼諾天氣的出現,油脂價格和稻米的價格上揚,公司營收止跌回升,同比增長了8%,毛利率從5.19個百分點上升到7個百分點。2017年公司剝離生化及生物燃料業務,可持續經營這塊營收實現878.56億港幣,同比增長13%,可持續經營業務稅前利潤同比增長51%。
由于公司業績改善,從2016年開始,公司重新恢復派息,2016年只派了一筆,而2017年恢復過去的做法,中報年報都派息。恢復派息也是公司財務狀況改善的一個標志。
從2018年這份盈喜公告來看,一是油籽粕、植物油、米、面等主要產品銷量持續高位增長,二是毛利率改善,預計2018年也將是收成不錯的一年。
中美貿易戰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因素,不過,就過去的經驗來講,如果大豆價格被推高,實際上對公司的經營是有利的。中國糧油控股是油籽壓榨商,賺的是中間的壓榨利潤,對成本上漲可以進行有效的傳導,而往上走的大豆價格可以推高公司的產品豆粕之類的價格,這有利于改善毛利。
現在來看公司的股價表現,中國糧油控股2007年上市,股價自2011年以來隨業績下滑不斷下跌,2016年見底,漲了一波。有意思的是,2017年,2018年上半年業績都不錯,但股價卻完全沒反應。
從估值角度來看,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7.5億港幣,2017年下半年持續經營業務的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10億港幣,按現在中國糧油控股的股價算,動態估值僅9.4倍,這幾乎是中國糧油歷史上最低的估值水平。
另外,考慮公司是以10倍左右的估值購買福臨門包裝油,以20倍的估值出售生化及燃料業務。公司的合理估值應該在10倍到20倍之間。
后續股價催化
當然,估值便宜并不代表股價就會上漲,像中國糧油控股這樣的業務,并不性感,不大引起市場關注。這樣的公司在香港并不少,它們股價上漲,往往需要催化劑。正好這點中國糧油控股符合。
中國糧油控股上面至少存在兩個股價催化,一是完成對萊寶和中紡油籽資產(還在集團手里)的購買和整合,二是混改。
關注中糧系的人都知道,過去兩年中糧集團一直在資產騰挪,合并同類項,以打造專業化的運營平臺。
中糧系在香港有8個上市公司,大悅城目前在與A股的中糧地產做整合。
三家乳企,蒙牛、雅士利、現代牧業,改革空間不大,因為首先它們本身就是專業化運營,二是它們都是由民營轉到中糧系的,中糧收購了蒙牛,蒙牛又通過收購控制了現代牧業和雅士利,2013年蒙牛還引入了國際巨頭達能,股權比較分散,算完成了混改。
中糧肉食從股票結構上看也已經完成了混改,資產騰挪上還是有可能的,2014年中糧集團將華孚并入,華孚下面的糖業與中糧糖業整合,下面的豬肉業務還沒裝進中糧肉食。無論是從解決同業競爭,還是從中糧專業化運營角度來看,這塊日后并入的可能性很大。
中國食品2017年經過一系列剝離,現在只剩下一個可口可樂業務。中糧包裝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化運營平臺,2016年已經完成了混改。
2017年中國糧油控股剝離了生化及燃料業務給A股的中糧生化,同時承接了中國食品的小包裝食用油業務,顯然中糧集團打算讓公司成為專業化的糧油運營平臺。
沿著這個思路,還在中糧集團手上的油籽資產整合到中國糧油控股只是時間問題了。2017年中國糧油控股剝離生化業務獲得了86億資金,除去特別息10億,這可以為公司的資產購買行為提供資金支持。
另外,就像當初的中糧包裝一樣,中國糧油控股的股權結構也是非常干凈的,存在比較大的混改空間。
結語
投資第一是要考慮安全,從估值角度來看,中國糧油控股的安全邊際是比較高的,往下跌的空間很小。剩下的就交給時間,耐心地等待,等待股價對業績發生反應,等待上面提到了幾個催化劑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