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8月15日電: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自古以來,以大豆為代表的油料就是五谷之一,千百年來為我國民眾提供了基本食物保障。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記者走近我國最大的油脂企業之一——中儲糧油脂公司,與黨委書記劉建民面對面,聽他述說在保障中央儲備任務與市場化轉型之中銳意改革、加快發展的故事。
保——規模化提升行業地位
與中央儲備糧一樣,中央儲備油脂油料要滿足“兩個確保”:確保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
“中央儲備糧制度早已有之,但最初靠行政管理,由于政企不分、條塊分割和利益矛盾等情況,歷史上曾出現政策性掛賬、陳化糧和調用不暢的問題。”劉建民說。
2000年,中儲糧總公司成立,建立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2008年,為了更好做好油脂油料儲備輪換工作,中儲糧總公司組建油脂公司,負責中央儲備油脂油料的集約專業化經營管理。
“沒有規模化經營就無法參與市場競爭,只有經得起市場檢驗,才能不斷筑牢保障油脂油料儲備安全的堅強屏障。”劉建民說,10年來,油脂公司較好實現了管理中央儲備油脂油料的“兩個確保”,完成了國家交予的各項政策性任務,如今機構網絡覆蓋主要油脂生產和消費區,資產總額超過700億元。
2007年初,油脂公司最大的綜合產業基地——鎮江基地成立,當時僅是一家單一的油脂加工企業,年精煉分提能力72萬噸。
今天的鎮江基地,占地900多畝,擁有油脂油料倉儲能力130萬噸、年大豆加工能力近300萬噸、年碼頭吞吐能力超過500萬噸,已成為亞洲領先的油脂油料倉儲、物流、加工、貿易、質檢研發綜合基地。
活——在市場搏擊中做強做大
為了保證油脂油料的儲存質量,需要定期市場輪換。輪出去的糧食要市場銷售,換進來的糧食要市場采購。這就逼著油脂公司必須對接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油脂油料與小麥稻谷玉米品種不同。”劉建民介紹說,一是國際化程度高,油料主要指大豆,而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油脂采購要依靠國際市場。二是市場化程度高,“輪換是一種市場經營行為,價差風險要由企業承擔,像2008年豆油最高價到1.6萬元每噸,但沒幾個月就跌到6千元每噸。”
為了應對風險,油脂公司引入國際先進的風控手段,進軍國際和國內期貨市場,包括芝加哥期貨、鄭州和大連商品交易所等,進行風險控制套期保值。
此外,油脂產業化程度是所有糧油產品里最高的。原料產地在國外,需要遠洋運輸到國內,并建立規模化加工基地。
目前,油脂公司已經擁有鎮江、東莞、唐山、新鄭、成都、盤錦六個綜合儲備基地,業務覆蓋進口大豆、國產大豆、豆油、菜油、葵花油等品種,綜合實力在國內油脂油料加工企業中位居前列,在部分領域已經成為行業領頭羊。
2017年,油脂公司進口大豆約700萬噸,進口豆油約30萬噸;經營國產大豆100余萬噸,位居行業第一。
新——科技創新提升企業“內涵”
在中央儲備糧鎮江直屬庫信息中心,智能通風、綠色充氮氣智能控制、3D油情安全管控等7大智能系統全副武裝,確保安全儲糧、綠色儲糧。
記者走進20米高的大豆倉內,只見到諸多先進設備,卻不見一個保管員。
“我們現在‘幕后’有14個保管員,1個人可以管5萬噸油脂或者4萬噸大豆油料。智能化后,大大節省了人力,還能把糧油庫管得更好。”信息中心倉儲業務科科長楊文生說。
自動化同樣應用于大豆壓榨加工,“5個人管2個車間”已成基地常態。
完成淺圓倉進出倉關鍵設備研究開發國家863科研項目、植物油庫油脂儲藏品質安全控制技術國家科研項目;開展油脂充氮儲藏研究、淺圓倉環流谷冷控溫儲糧工藝研究;研究開發袋裝貨物裝車機、自動裝船機提高運營效率……一系列科研成果讓產品質量、運行效率不斷提高。
“近年來,中儲糧油脂公司堅持將科技化、智能化全面融入儲備管理,形成多功能于一體、監管始終在線的智能化管理體系,儲糧管理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構建起中央儲備油脂油料綠色倉儲體系。”劉建民說。
他告訴記者,油脂公司堅持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加大科技創新研發力度與資金投入,推動科技研發與企業運營緊密結合,實現了科技與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