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江口庫區崛起油橄欖“新大陸”,“液體黃金”成農民搖錢樹

    2018-09-17
    摘要:

    在地球的東方,北緯32.36°-33.48°之間,有一片水域--丹江口水庫。短短幾年時間,來自地中海的橄欖樹,在這里落地生根,種植面積已超過4萬多畝。這里已成為世界油橄欖種植的“新大陸”,丹江口庫區有望打造成盛產橄欖油的“東方地中海”。經歷了12年的摸索,才迎來現在丹江口庫區油橄欖發展的突飛猛進。

    湖北日報

    丹江口庫區種植的油橄欖。

    在東半球西部北緯32°—44°之間,有一片寬闊的水域——地中海,沿岸生長著一種植物橄欖樹,其果實壓榨成橄欖油,有軟化人體血管之功效,每公斤市場售價200元人民幣左右,被稱為“液體黃金”。

    在地球的東方,北緯32.36°—33.48°之間,也有一片水域——丹江口水庫。短短幾年時間,來自地中海的橄欖樹,在這里落地生根,種植面積已超過4萬多畝。湖北省林業廳副廳長黃德華欣喜地稱,這里已成為世界油橄欖種植的“新大陸”,丹江口庫區有望打造成盛產橄欖油的“東方地中海”。

    兩位民營業主的油橄欖情懷

    8月下旬,記者來到丹江口市六里坪鎮馬家崗村。200多畝油橄欖在烈日下,仍顯勃勃生機。示范基地由私營業主呂成華種植,旁邊豎著一塊牌子——中國油橄欖基因庫。

    6年來,呂成華投入千萬元,辦示范基地和苗圃,注冊成立丹江口市興源生橄欖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丹江口庫區推廣種植油橄欖,僅六里坪鎮有8個村規模種植。目前丹江口市已發展到近2萬畝,加上鄖陽區、鄖西和竹山縣,種植面積超過4萬畝。

    呂成華的橄欖樹情懷,緣于6年前的一場病。那時,他經營著一家汽配企業,打拼到40歲時攢下千萬元資產。由于壓力過大,患腦血管堵塞住進了醫院。醫生告訴他,以后少吃動物油,多吃橄欖油。

    “網上搜索,橄欖油在地中海沿岸國家有6000年的歷史,在西方被譽為‘植物油皇后’‘地中海甘露’,可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改善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

    呂成華細看地圖,地中海與丹江口水庫在地球同一緯度。他像發現了“新大陸”,立即動身到油橄欖的故鄉希臘、土耳其、以色列和意大利,實地考察油橄欖生長的氣候、土壤條件,了解種植方法;拜訪中國林科院油橄欖專家鄧明全,聘請以色列64歲的專家沃德數次來丹江口指導種植油橄欖;他于2012年在均縣鎮羅漢村種植了4000多畝油橄欖。

    在呂成華種植油橄欖之前,另一位業主朱瑾艷,在2006年就開始了探索。那時開餐館的她,天天和油打交道,認識到橄欖油市場前景可期。“為了夢中的橄欖樹”,她攜資到十堰鄖陽區,從地中海引進30余個橄欖樹品種試種,篩選出4個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

    橄欖樹5年至6年掛果,8年豐產。朱瑾艷于2016年引進國外生產設備,加工生產橄欖油,成立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壓榨橄欖油,還開發有面膜、護膚等美容保健產品。”公司總工程師方東說。車間門口掛有一塊“院士專家工作站”的牌子。方東介紹,這是省科協去年授予的,公司和國家糧食局、武漢輕工大學、省林科院等單位合作,希望能為中國橄欖油行業標準做標桿。

    第三次試種終獲成功

    植物學家和地理學家都知道,有一種說法叫“神奇的北緯30°”,而北緯32°附近,更是地球上的黃金種植帶。處于這一緯度的丹江口庫區,其實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種植地中海的油橄欖。

    當年,周總理訪問阿爾巴尼亞,阿方向中國贈送了1萬株橄欖樹。作為中阿友誼的象征,種植在長江流域8個省區12個縣市,包括湖北丹江口、鄖陽區和陜西寧強縣等地。

    只可惜當年種下的樹苗產權屬“大集體”,無人管理,沒有形成規模和氣候,更沒榨出橄欖油。當地農民見這種樹韌性強,就砍來作鎬把。

    第二次種植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1983年至1988年,油橄欖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援助湖北的項目,意大利專家駐鄂指導,在宜昌,十堰市丹江口、鄖陽區,武漢江夏區和九峰山省林科院基地等地試種。“第二次種植,仍以失敗而告終。江漢平原地區有極端低氣溫,空氣濕度大。橄欖樹耐干旱,低于零下15攝氏度,容易凍死。”8月底,省林業廳產業處調研員彭錦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兩個五年下來,只剩下宜昌和十堰的部分橄欖樹保留了下來,其他地方的橄欖樹,凍死或荒廢了。但第二次推廣,為我省培養了一批油橄欖種植專家。”

    事實上,周總理當年帶回的橄欖樹,栽種在丹江口市涼水河鎮和鄖陽區安陽鎮。這些存活了幾十年無人問津的橄欖樹,成了朱瑾艷、呂成華第三次試種的母本園。“橄欖樹被稱為‘長壽樹’,樹齡可達數千年,扦插就能成活。”記者在羅漢村看到,2012年呂成華插植的橄欖枝,如今已長成碗口粗的壯樹。

    “橄欖樹既然很容易成活,前兩次為何推廣失敗呢?”

    潛心鉆研橄欖樹種植10多年的方東說:“前兩次種植,產權都屬大集體。如今是業主和私人種樹,利益驅動,市場化運作。種管技術日新月異,現在使用測土施肥、機械化除草、機械化采摘、物理滅蟲,還引進以色列滴灌技術。橄欖樹是肉根,握土能力差,特別怕風。我們就避開風口,在背風坡種植。”

    方東說,第三次試種,也經歷了12年的摸索,才迎來現在丹江口庫區油橄欖發展的突飛猛進。

    油橄欖產業呼喚政策扶持

    油橄欖成為丹江口庫區農民的“搖錢樹”。

    66歲的余自安是丹江口涼水河鎮的一位農民,以前靠種糧和賣柑橘為生。當年周總理帶回的橄欖樹,就種植在他的家鄉。多年前,老是有人來看橄欖樹,讓他感覺這可能真是個好東西,便嘗試種了500棵。

    現在,余自安的橄欖樹開始掛果,最高的一棵樹產量超過20公斤。500株橄欖樹,果實總產量已達到600多公斤,每公斤售價10元左右,總共給他帶來6000多元的收入。余自安算了一筆賬,種橄欖樹比種苞谷、水稻和橘子樹合算。

    呂成華說:“樹齡10年的橄欖樹,可年產果上百斤,一畝地產果年收入可達1萬多元。丹江口庫區高的一畝油橄欖,果實收入1.2萬元。這是神奇的樹!”

    2017年底,呂成華的加工廠投產,丹江口庫區出現兩家加工橄欖油的龍頭企業。問題馬上來了,到處收不到果實。為此,呂成華呼吁政府出臺扶持油橄欖的產業政策。他介紹,六里坪鎮和涼水河鎮已把油橄欖納入產業扶貧項目之中,每種植一畝,獲補資金1000元。“丹江口市產業扶貧資金戶均1萬元,都用在柑橘、茶葉等種養項目上。遺憾的是,油橄欖沒列入其中。”呂成華說。

    記者調查了解到,丹江口市政府沒把油橄欖納入產業扶貧項目,主要是受前兩次種植失敗的陰影影響。為預防風險,他們想再等等。

    據了解,十堰鄖陽區雖作出了10萬畝油橄欖的產業發展規劃,但只是臨時扶持政策,只在2014年、2015年種植的每畝補助300元,今年列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持280萬元。最近,鄖陽區向省里申報一個油橄欖產業扶持項目,但沒獲批準。

    十堰市農業局局長涂揚晟告訴記者,農業部門負責茶葉和柑橘產業規劃與發展,油橄欖是林特產品,產業發展歸林業部門負責。為此,記者走訪了省林業廳產業處,調研員彭錦云介紹,我省扶持木本油產業發展資金每年1500萬元,其中,1000萬元扶持油茶,500萬元補貼油牡丹,目前沒錢扶持油橄欖。“能否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記者問。“丹江口庫區在上一輪中退完了,不在新一輪退耕還林范圍內。”彭錦云說。

    在采訪中,呂成華和方東都談到甘肅隴南油橄欖產業,是全國最大的油橄欖基地,擁有面積60多萬畝,出產的橄欖油占我國產量的85%以上,綜合產值達18.2億元,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查閱資料,隴南與陜西西南部交界,這里發展油橄欖,最早從陜西寧強縣引進,源頭仍是周總理帶回的“國禮”。目前,陜西漢江流域發展油橄欖產業勢頭也很猛,規模已超湖北。“同一緯度的隴南推開了,陜南也大面積種植成功。丹江口庫區最后一個大規模發展,也是未來中國最大的油橄欖適生區!”中國林科院油橄欖教授鄧明全說。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