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從口入:土榨油易被黃曲霉毒感染 不能代表健康食品

    2019-10-30
    摘要:

    以玉米、花生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特別是土榨油生產作坊,應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相關技術規范,重視原料安全,嚴格把關每一個生產環節,確保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在擺脫了饑餓后,在飲食方面,人們越來越追求健康。過度加工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會威脅健康,于是,有些人盲目追求“農家”、“自制”、“古法”制作的食物。土榨油就有了一部分擁躉,他們認為更地道或者更加正宗,但是土榨油是一種油脂的粗加工屬于毛油,含有較多的雜質和有害物質,色深,不能直接食用,農村現有很多土榨法榨油作坊,榨出的油雖然具備油脂的香味,但是其生產環境,衛生條件差,精煉水平低,榨出的油未經過除雜,清洗,烘干,沉淀,過濾,去除硫代物等對人體有害物質,衛生指標不合格,同時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不能去除直接食用對人體有害。

    土榨油最大的特點是“土”。所謂的“土”,其實是指利用傳統的土辦法制作。通常是用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采用一些傳統的方法壓榨得到的油。實際上,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土榨油不建議直接食用。

    經過精煉后的油脂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而未精煉的土榨油里除了甘油三酯,還有一些其他成分:游離脂肪酸、磷脂、油料渣末、水分以及在種植、儲藏等各個環節可能帶入的多環芳烴、苯并芘、黃曲霉毒素等,這些雜質都會對油本身有不利影響,從而損害人體健康。土榨油沒有經過精煉,油脂中雜質很多,游離脂肪酸、磷脂和水分的存在,使油脂不穩定,易于氧化,難儲存,易酸敗,縮短了保質期。

    做飯時,鍋燒到一定程度,鍋里的油就會冒煙。油加熱到冒煙的溫度稱為煙點,煙點主要是油里面的雜質所引起的,煙點越高,油越不容易冒煙。一般來說,大豆、花生原油的煙點在140℃左右,而精煉一級油的煙點能提高至210℃。油煙里面的成分復雜,主要是醛類、芳香化合物、呋喃等有害化合物。就拿丙烯醛這一種物質來說,對呼吸系統和眼睛都有很強的刺激作用。

    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寄生曲霉等產生的代謝產物,通常容易由發霉變質的油料種子、谷物及堅果產生。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黃曲霉毒素的農作物之一,在花生的種植及加工過程中均有可能產生,而土榨油作坊很難對花生原料進行精挑細選,常帶入發霉花生顆粒,因此壓榨的花生原油中的黃曲霉毒素很容易超標。

    另一類常在油中現身的致癌物苯并芘,其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在壓榨之前高溫加熱,油籽發生焦化從而產生苯并芘。可通過精煉工序把苯并芘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

    但由于土榨油作坊缺乏必要的精煉設備,加工工藝較為簡單,通常只有“花生去殼、加熱烘烤、壓榨出油、過濾沉淀”這幾道工序,對榨出來的油只能做簡單的過濾處理。而過濾這道工序是無法去除苯并芘的。

    世界范圍內黃曲霉毒素的污染相當廣泛,包括谷物、堅果和籽類,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嚴重。“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間未收獲前被黃曲霉等產毒菌浸染,在適宜的氣溫和濕度等條件下繁殖并產毒,或未經充分干燥,在儲藏期間產生大量毒素。”劉秀梅說,黃曲霉毒素中毒的癥狀一般為一過性發燒、嘔吐、厭食、黃疸、腹水、下肢浮腫等肝中毒癥狀,嚴重者出現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死亡。

    作為最容易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兩類農產品——花生和玉米,它們同時也是食用油的主要原料來源。小作坊的土榨油和家庭自制食用油很容易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對于這兩種榨油方式,專家認為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盡管食用油容易受黃曲霉毒素污染,但原料篩選、堿煉、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黃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不過,這種質量控制手段在小作坊和家庭自制中很難保證做到。專家們建議,以玉米、花生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特別是土榨油生產作坊,應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相關技術規范,重視原料安全,嚴格把關每一個生產環節,確保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