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糧油巨頭轟然倒下之謎:負債30億,復盤5大原因

    2020-02-17
    摘要:

    為何一家曾經盈利,發展穩健的糧油大佬會遭遇負債達30億呢?揭秘5大原因,個個都有坑。中盛糧油從高光走向破產重組,給中國農業產業公司帶來了3點警示。

    農業行業觀察 老貓

    食用油領域,經過多輪洗牌、大浪淘沙之后,僅剩下金龍魚、魯花、福臨門、胡姬花、西王等不到10個家喻戶曉的品牌。

    很明顯!

    諸多糧油企業因步子太大,導致資金斷裂或因市場惡性競爭,或隨波逐流,而迷失了自己。

    甚至,有些糧油企業曾經是地方的霸主,最后也轟然倒下。

    比如,“盛洲”食用油。

    該品牌曾經是福建地區是福建本地知名的食用油品牌,曾占廈門食用油市場65%以上份額,還進入全國食用油品牌前五強。另外,“盛洲”商標還被認定為馳名保護。其背后的中盛糧油集團,也曾是享譽全國的廈門本土明星企業,在2017年還被認定為福建省第八輪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然而,25年后,中盛糧油因債務問題而被重組,品牌價值也一落千丈,之后被市場漸漸淡忘,實在讓人惋惜!

    -01-

    明星企業的悲哀

    “盛洲”調和油系列產品是中盛集團的拳頭產品。

    廈門中盛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于1993年,由全國勞模、福建省人大代表、廈門市政協常委黃文傳獨資創辦。

    經過25年的艱苦奮斗,中盛糧油公司從一家小作坊榨油企業成長為福建省食用植物油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位居全國同行前列。

    公開資料顯示,中盛集團及“盛洲”品牌所獲榮譽無數,不僅在去年被認定為第八輪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還在201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2015年度福建名牌產品”稱號。

    2016年,經北京中恒正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評估,“盛洲”商標品牌價值曾經高達人民幣41.6億元。

    按照正常發展,“盛洲”食用油和魯花、希望、金龍魚等食用油品牌一樣,會從地方走向全國、甚至會成為食用油一線品牌。

    然而,大跌眼鏡。

    2018年9月18日,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一則破產公告,向社會宣告中盛集團進入破產重組的司法程序。

    2018年12月6日,廈門市中院再發公告,公開向境內外征集中盛破產后的重組方。

    根據報道,旭豐與中浩公布的重整投資人招募公告顯示,中盛集團現有資產(包括旗下子公司)約為6.8億元,以不動產及品牌商標等無形資產為主。同時,其負債總額(僅包括子公司廈門盛洲植物油有限公司)高達約30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將近400%。

    當時,為了償還債務,中盛集團持有的廈門國際銀行735萬股股權也在之前被交行在阿里拍賣平臺進行公開拍賣,拍出了3470萬元,這些錢將優先用于償還銀行欠債。

    招募公告也顯示,中盛集團及其子公司旗下的幾乎所有不動產、商標、機器設備等資產均處于抵押狀態。

    2019年5月份,廈門本地知名企業家、銀鷺集團原董事長陳清淵順利接手“盛洲”品牌,并于5月1日起正式銷售新公司的產品,這也意味著備受關注的廈門中盛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和廈門盛洲植物油有限公司破產重整案塵埃落定。

    -02-

    揭秘5大原因,個個都有坑

    為何一家曾經盈利,發展穩健的糧油大佬會遭遇負債達30億呢?這與創始人、經營方式、融資、競爭模式都有關聯。我們一起來復盤下:

    1、黃文傳烙上“借錢”搞發展的心態

    黃文傳是中盛糧油集團創始人,是吃過苦的孩子、非常本分的農民企業家。

    黃文傳出生于1954年,剛出生沒多久家里就被劃入“地主”,成為“黑五類”打擊的對象。

    他的童年過得非常艱苦,不僅受到很多人的白眼,同齡的孩子也不愿意和他來玩。后來,他被剝奪上學的機會,很早就出來謀生干農活、拉板車。

    1988年,黃文傳意外地承包了村里面的榨油廠,但規模很小,利潤很薄。為了必須改變現狀,于是他四處借錢,跑信用社,最終才借到1000元貸款,他用這部錢買了一套二手榨油機,慢慢地把小作坊規模擴大。

    1992年,為了擴大規模,黃文傳又征地15畝,并掏出自己多年的積攢,大膽向銀行貸款,投資1000萬元,新建廠房、倉庫、辦公、生活設施等8200平方米。

    至此,借錢發展規模深深地“烙”在黃文傳的創業生涯中,這也是導致中盛糧油后期債務危機的“導火線”。

    畢竟,一旦“債臺高筑”,回本困難,企業自然就會被成為債主催債的對象。

    2、供應鏈缺乏導致競爭力小

    其實,傳統糧油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科技,而是“原材料的價格”。

    盡管,魯花壓榨油對外宣稱科技。但魯花集團采用訂單農業的模式,加強花生源頭的把控與建設,另外魯花基地遍布全國,面積達千萬。

    然而,中盛糧油采用定制農業的模式,大力推廣第一代抗黃曲霉花生優質新品種-抗黃1號,該品種僅僅在福建省推廣種植面積60萬畝。同時,因這品種的特殊性,也制約了中盛糧油的花生原材料獲取數量和原生力。

    因此,很多情況下,中盛糧油的花生等原料需要外界采購。一旦外部原材料漲價,采購成本就會特別高,對企業資金有很高的要求。

    3、政策風險抵抗力弱

    2007年至2011年間,食用油市場受到三次宏觀調控,同時,作為小包裝食用油原料的散裝豆油價格,在近兩個月上漲了20%左右。上游猛漲、下游限漲,使得國內小包裝食用油企業面臨虧損。

    然而,1995年6月,中盛糧油緊跟市場開始改變當時上市的大桶裝油簡單包裝的方式,推出了更便于攜帶的小包裝、精包裝,并響當當地打出了"盛洲"品牌。

    在政策高壓之下,“盛洲”食用油小包裝也受到限價,導致中盛損失約9億元。

    招募公告中還公布了具體數據,其中提到,限價導致中盛價格成本倒掛,虧損2億元;此外,中盛在2008年至2015年間承擔貸款利息約2.8億元,4年間另損失了可預期漲價利潤約4億元。

    其實從這一點,我們也看出,中盛集團的轉型能力不強,或者自身抵抗政策風險能力非常弱。

    4、貸款做事業是把雙刃劍

    農業類企業找資本的主要方式就是向銀行或金融機構貸款。

    但是,貸款又是一把雙刃劍。

    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貸款容易。一旦在企業或者大環境不順利的情況下,銀行為了穩定收益,必定會加強催債能力或者停止貸款。

    因此,在糧油企業紛紛倒閉的情況下,各銀行收縮信貸,造成中盛公司流動性緊張,最終難補虧空。

    分析稱,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間,多家銀行收縮了對中盛的授信額度,從最高額度26億元直降為17億元,降幅高達35%,中盛資金流受到重大影響。

    在各大銀行催債之下,中盛糧油負債總額(僅包括子公司廈門盛洲植物油有限公司)高達約30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將近400%。

    5、食用油行業造假,導致用戶相信品牌

    在原材料上升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獲得營收,降低或更換原材料的事情經常發生,尤其是那些中小糧油企業。

    央視曾多次曝光:食用油造假現象普遍。

    造假對行業來說有一很大的沖擊,就是消費者不再信任新品牌,但消費者逐漸對大品牌有信心。

    因此,中小糧油企業生存將會更加困難,市場逐漸被大品牌分食,空間越來越小。

    比如,記者調查發現,因不正當的惡性競爭,或許也蠶食了中盛煉油的市場份額導致消費者對“盛洲”品牌真假難辨,用戶將逐漸放棄“盛洲”食用油,進而信賴全國性品牌的食用油。

    這些窘況,也導致中盛糧油的市場被大品牌食用油瓜分。

    -03-

    警示是什么

    中盛糧油從高光走向破產重組,給中國農業產業公司帶來了3點警示,也希望中小農業企業能謹慎前行,勇于創新。

    警示1、控制步子,堅持適度規模

    掌握步子,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情,適度規模化發展。

    何況,適度規模是國家農業重要政策之一。

    然而,當前有很多農業企業紛紛擴大規模,加大投資和生產。然而,這些資金來源很大情況下都從銀行或者金融機構貸款而來。

    另外,農業有一個受政策和市場變化與影響最大的行業,一旦市場不利,資本將會紛紛離去,受傷的永遠是企業或者股民。

    因此,在適度規模的基礎上做企業,穩健發展和前行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警示2、認清自己,提高抗風險能力

    認清自己,把握好現金流,提高抗風險能力。其中。提高抗風險能力就是產品和企業競爭力。

    尤其,那些只靠一款產品或者一個優勢的產品,我們應該提高自己扛打擊和風險能力,建立多贏競爭局面。

    同時,多在利基市場尋找機會,隨大流或者追風口有可能就會遭遇競爭紅海,反之,企業就會丟掉了制勝市場的機會。

    警示3、農業風險極高,不要借錢搞事業

    資本是一把雙刃劍,這是很多企業老板的集體認知。

    眾所周知,農業是一個投資大、回報慢的行業。近幾年,很多資本都不敢輕易投資農業,或者謹慎把錢投到傳統農業里。

    在農業食品領域,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們建議不要借錢創業,除非你有能力把控一切。否則,等來的全部是債主。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這幾年,國家政策利好農業及農業產業公司,但我們一定加強核心競爭力,穩健地創新,注意現金流,打造造血企業,因為融資越來越難了。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