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益科普之家
前段時間,某公號上照搬了一篇來自于外媒SlashGear的報道:美國最受歡迎的食用油或許與許多的負面神經系統變化相關。
初讀起來不免引人恐慌,難道大豆油就真得這么不堪一擊?以后還能不能好好吃豆油了呢?
通讀原文,我們發現學術研究的原文和報道有很大出入,拿大豆油對于神經系統的負面影響做標題,恐怕和“植物油致癌”有著一樣的可笑之處。
這篇學術研究?(原文地址: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041656/)本身是符合科學邏輯的。它是由美國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最近發表在美國《Endocrinology》雜志上的,主要研究的是以大豆油為主的高脂飲食模式對下丘腦基因表達的影響。
但是報道中卻有不實之處。
“大豆油”和“大豆油為主的高脂飲食”不能混為一談
報道中大量采用了“大豆油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該油可導致小鼠肥胖、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這種油會影響小鼠的大腦下丘腦區域”等描述。
這讓大豆油一時間成為聚光燈下人人質疑的焦點。
簡單通讀原文,我們會發現,原研究團隊的研究對象并不是大豆油,而是以大豆油為主的高脂飲食模式。
大豆油因為和高脂飲食捆綁而莫名背鍋,或多或少是和美國現在主流飲食模式有關。美國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飽受由肥胖帶來的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困擾。預計未來十年內,美國的肥胖人群將會進一步增加,從現在的36%增長到50%左右。
如此高的增速,讓美國人一度恐慌。他們在與肥胖相關的飲食方面研究甚多。這包括在五六十年代,對于飽和脂肪酸和心血管病的相關研究。后續隨著營養指南中關于飽和脂肪酸的認知教育,公眾對含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的動物制品消費量下降。但隨之而來的是對植物來源的大豆油消費量攀升。2007年,全球大豆油的總生產量約占植物油的1/2和油脂類產品的1/3。
大豆油和大豆油中高多不飽和脂肪酸再次進入研究者視野。而以大豆油為主的高脂飲食模式也成為近年來科學界尋找美國肥胖解決方案的探索之路。讓我們來看一下美國飲食模式的幾個關鍵點:
①總脂肪供能約為40%;
②大豆油為主;
③亞油酸供能約10%。
此前很多研究人員將這種高脂飲食模式用于小鼠身上。比如:Poonamjot Deol?等人給小鼠吃高脂和高糖的飲食,進行對比試驗。結果發現基于大豆油的高脂飲食模式相比較于高糖更易于增加體重、誘發糖尿病。
原文獻中研究者設計大豆油高脂高脂組(ST + CO)也是在模擬這種以大豆油為主的高脂飲食模式。
但是,我們從科學討論的層面提出一個質疑:從人的飲食模式搬到動物身上,我們好似并沒有考慮小鼠的感受。
對于通常飼料脂肪供能比低于15%的小鼠來說,40%是一種脂肪含量非常高的飼喂模式。換句話說,高脂飲食本身對于小鼠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可能蓋過大豆油這個變量。也許無論添加什么油脂,只要是高脂飼料,可能都會對小鼠造成同樣的實驗結果。
而事實上,根據同一研究組?在2017年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文章也講到,相對于普通飼料的對照組,不論是低omega-6的大豆油,還是傳統的大豆油,或者是橄欖油,都會增加小鼠的體重并造成小鼠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紊亂的問題(如下圖)。
注:Viv 指普通組(灰色);CO指椰子油高脂組(藍色);SO指大豆油高脂組(紅色);PL指低亞油酸高脂組(紫色);OO指橄欖油高脂組(綠色);Lard指豬油高脂組(粉色)
圖 | 參考文獻[3]
這讓我們看到,高脂飲食似乎更像是罪魁禍首,而非大豆油。所以,可能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才好得到確切的結論。
“負面神經影響”并不是原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報道中有一些讓人恐慌的語句,比如:“大豆油對神經系統疾病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這種神經系統疾病包括抑郁癥、焦慮癥、自閉癥甚至是阿爾茨海默病”。
這在原文獻中只是下丘腦相關調控基因表達的一些變化。
經過對喂食高脂組的下丘腦相關RNA的基因序列檢測,發現和普通組(Viv Chow)、椰子油高脂組(CO)相比較,兩種大豆油高脂組(SO+CO和PL+CO)發現了上百種失調的基因。(見下圖)
圖 | 參考文獻[1]
文中提到這些基因涉及炎癥,神經內分泌,神經化學和胰島素信號傳導。這和“大豆油對神經系統疾病的負面影響”的表述差異很大。
和報道中關注負面神經系統疾病不同的是,原文獻更著重在催產素基因Oxt和血漿中相關肽水平的研究上。
研究者發現,在失調的眾多基因中,Oxt是唯一一種在兩種豆油飲食中均具有代謝、炎癥和神經相關性上調的基因。
而研究者之所以對催產素基因進行深入研究,主要是基于它是一類可對體重有調節作用的基因,被稱為厭食肽。這似乎與我們對于催產素在生殖方面的認知有些不同,但是它在身體飽腹感方面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圖 | 參考文獻[1]
原文獻中,我們看到兩組大豆油高脂組SO+CO和PL+CO與椰子油高脂組CO相比,無論是下丘腦RNA水平,還是血漿中肽水平,催產素基因均顯著上調。
這似乎在說,大豆油高脂組飲食會造成小鼠催產素基因的過表達。
不過從科學層面討論,這個結論也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為催產素的過表達很可能是因為體重顯著增加,而非基于大豆油高脂飲食。
圖 | 參考文獻[1]
在原文獻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大豆油高脂組SO+CO的小鼠,其體重顯著高于椰子油高脂組CO。
所以,究竟是因為體重增加造成催產素基因過表達還是因為大豆油高脂飲食造成,這也需要后續更多的研究來消除人們的疑問。
與此同時,我們跳出該研究,來縱觀:單純從基因層面的調控研究到臨床驗證的研究,中間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說了這么多,我們大體應該能夠從慌張的情緒中緩和過來。其實,這個報道原英文網站是SlashGear ,這是一家以科技新鮮資訊和手機測評等為主以博得年輕人喜好的潮玩網站。
至此,我們可以清晰知道,與其被某報道牽著鼻子走,倒不如花點時間仔細閱讀一下學術文獻來得通透一些。
本文學術觀點來源:李盛琪、Joerg
https://mp.weixin.qq.com/s/z2PRlRG1BqmIuaOjJ-DI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