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廈門市糧油產業經濟情況簡要分析

    2020-03-23
    摘要:

    2019年廈門市入統的糧油加工企業實有48家,其中食用油加工企業7家,食用植物油加工產值58.28億元,當年產占總產值比例46.2%,同比減少10.62億元,降低15.41%,當年虧損1.37億元。海滄區的未來糧油產業增長空間巨大。

    廈門市發改委

    2019年我市糧油產業經濟總體形勢與上年度相類似呈現穩步回落,食品制造及釀造業經濟效益卻略有提升。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各大總量指標完成情況

    (一)產銷和利潤同步下降。2019年廈門市入統的糧油加工企業50家,扣除2家已重組并購和1家歇業的企業,新增1家食用油加工轉化企業,實有48家。當年工業總產值126.2億元,與上年度相比較(以下統稱同比)減少11.2億元,下降8.15%,下滑幅度比上一年度擴大4.15個百分點;銷售收入108.2億元,同比減少17.7億元,減少14.1%;利潤總額4.1億元,同比減少0.8億元,減少16.3%;應交增值稅1.47億元,同比下降18.33%;資產總額104.2億元,同比減少2.2億元,減少2.1%;負債總額52.9億元,同比減少15.5億元,減少22.7%;固定資產投資0.89億元,同比減少44.4%。

    (二)經濟效益同步下降。當年產值利潤率3.21%,同比減低0.46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3.75%,同比降低0.15個百分點;資產利潤率3.89%,同比降低0.7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0.74%,同比也降低13.5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同比增長60%;應交增值稅1.8億元,同比下降14.3%;人均創產值131.75萬元,同比減少6.27元,降低4.54%;人均創利潤4.28萬元,同比減少0.65萬元,降低13.18%;人均資產總額108.82萬元,同比增加2.74萬元。

    (三)從業人員年輕化專業化水平需提高。我市糧油加工企業從業人員9579人,同比減少369人,降低3.71%;女性職工4226人,占加工企業從業人員總數(本段落以下簡稱占比)44.12%;35歲及以下從業人員3354人,占比35%,比全市糧食行業該指標平均水平低2.45個百分點;中專以上學歷2947人,占比30.77%,比全市糧食行業該指標平均水平低9.7個百分點;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兩項合計2808人,同比增加494人,增長21.35%,占比29.31%,比全市糧食行業該指標平均水平低2.25個百分點。

    (四)產品加工能力和加工總量亦降低。當年成品糧油加工能力249.3萬噸,同比減少15.8萬噸,下降6.34%;實際糧油產品產量77.7萬噸,同比減少9.2萬噸,降低10.6%。

    二、糧油加工業區域發展情況

    我市島內轄區思明、湖里區以港口旅游、金融服務和軟件業等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為發展方向,糧油加工產業不斷外遷,已外遷7家、轉型1家,當年又歇業1家,剩余6家糧油加工企業產值13.69億元,占到總產值比重10.85%,同比減少0.91億元,下降6.23%,總體倒虧0.48億;監管一局所屬同安和翔安區,由于個別食用油加工廠重組并購后轉型來料加工,導致當年糧油加工業總體產值下降較多,兩區工業產值70.95億元,占比56.22%,同比減少15.85億元,下降18.26%,創利0.7億;監管二局所轄集美和海滄區增長較多,當年產值41.55億元,占比32.9%,同比增加5.55億元,增長15.42%,創利4.04億,落戶海滄自貿區不久的兩家食用油加工廠,一家增產,另一家當年試產,中儲糧廈門直屬庫也在海滄港建成21萬噸新庫,因此海滄區的未來糧油產業增長空間巨大,將輻射帶動廈門市和漳州市毗鄰區的糧油產業經濟發展。

    三、各類糧油加工業發展情況

    (一)食用植物油加工產值占近一半。近年來食用植物油加工產業競爭激烈,我市屢有企業發生重組并購,現實有食用油加工企業7家,當年產值58.28億元,占總產值比例46.2%,同比減少10.62億元,降低15.41%,當年虧損1.37億元,上一年度是盈利0.45億元。當年食用植物油加工量39.2萬噸,同比降低11.11%,其中:精煉25.2萬噸,同比增長37.7%。

    (二)食品加工制造和釀造業(含2家釀酒廠)經濟效益提高。我市19家食品制造及釀造企業當年產值37.96億元,同比增長0.96%,占比30.08%,創利稅5.94億元,同比增長6.07%。當年食品及副食釀造產品產量28.2萬噸,同比減少5.37%。

    (三)飼料加工和養殖企業逐漸減少。我市原入統的飼料養殖企業有14家,近兩年停業或轉型一半后剩余7家,當年產值9.15億元,同比減少2.66%,創利稅0.46億元,同比增長100%。當年飼料產品產量29.57萬噸,同比增長11.58%。

    (四)米面加工業發展也逐年減少。我市大米加工廠當年又減少1家實余11家,大米產量17.29萬噸,同比減少23.16%,加工產值10.1億元,同比下降11.4%,占比8%,創利稅0.27億元,同比增長12.5%;面粉加工廠當年也停業1家余2家,當年面粉產量21.2萬噸,同比增長4.43%,產值10.63億元,同比增長6.3%,占比7.3%,創利稅0.5億元,同比增長85.2%,13家米面加工廠產值占總產值16.43%。

    四、拓展互聯網+新業態又有進展

    當年我市互聯網銷售額0.58億元,同比增長176.2%,增速明顯。著力開拓互聯網銷售新業態的原來只有3家,當年又有3家大米加工廠積極跟進新業態。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重大疫情推生出隔離經濟、宅家經濟等,令傳統糧油加工業不得不直面5G、智能化和大數據新技術快速更替的挑戰。

    綜上所述,我市糧油產業經濟存在食用油加工業占比較大、競爭強,飼料和養殖產業逐步減弱,米面加工和互聯網+新業態亟需推進完善的狀況。面對大米和面粉加工企業數逐年減少、加工能力下降的現狀,今后應考慮在產業扶持政策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傾斜。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