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廠家入局社區團購,到底是什么神操作?

    2020-04-25
    摘要:

    疫情之下,不僅僅是超市開始做社區團購,很多品牌廠商也開始招募團長了。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次品牌廠家集體入局社區團購,更多的是一種短線的無奈行為。

    銷售與市場 張弛

    20200425/3b17b4b1e3450b92394b0092492b03f7.png

    特殊環境下的入局

    今年的開年有些不一樣,疫情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幾乎讓過年期間的零售業停擺,超市、社區店紛紛停業打烊。過了年以后,為了解決老百姓的菜籃子問題,很多地方的大型商超開啟了社區團購的業務,老百姓足不出戶,商超負責配送到小區。這樣既滿足了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又降低了疫情傳播的風險。

    但接下來,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僅僅是超市開始做社區團購,很多品牌廠商也開始招募團長了。各大啤酒巨頭、乳業巨頭紛紛入局,一時間“社區電商”再一次硝煙彌漫,像極了2018年下半年“百團大戰”的樣子。

    社區團購這種商業模式的競爭力,實際上在2019年下半年的時候已經被證明得差不多了,絕大多數拿到資本的社區團購,都沒有熬到春天的到來。當然,2018年的“百團大戰”的參戰方,基本上都是各大電商平臺,并沒有品牌方參與其中。而品牌方的這一次入局參戰,為的是什么?又能得到什么結果呢?

    社區團購看上去很美

    社區團購,確實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商業模式。

    社區團購之所以看上去很美,是因為它的外衣比較吸引人。社區團購的模式,直接整合了社區成員的購買需求,并且通過集中采購和配送的方式,降低了采購和流通成本。與此同時,社區團購能夠在群里進行實時的互動,也可以大大提高消費者和品牌方的黏性。但那些拿到資本的社區團購平臺,為什么絕大部分都沒有熬到春天的到來呢?

    首先,社區團購有天然的商業原罪,要想讓別人進群,肯定就要有吸引人的地方。而對于社區用戶來講,吸引人的地方一定是價格,而價格直接決定了產品銷售只能以沖動型消費的產品為主。這就導致了想來買東西的人,除非是疫情下的超級剛需,否則“物美價廉”一定是第一追求。

    其次,“團長”作為社區團購商業體系里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人實際上是既完成了銷售工作,又完成了配送工作。而社區團購所銷售的商品,因為附加值都比較低,只有10%~15%的利潤空間,讓絕大多數團長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團長們的“祖宗”,是他要服務好的社區用戶。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團長同時經營很多團購平臺的情況非常常見。

    最后,社區團購很難真正導入高毛利產品,因為高毛利產品的銷售場景不在社群,而是在電商平臺。舉個例子,很多社區團購引流,用的都是生鮮,希望以此獲取客戶,再導入百貨類高毛利產品。殊不知消費者就是買一個5塊錢的杯子,也要去淘寶上對比一下,才會做決定。

    所以,社區團購是一個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到處都是“坑”的模式。

    廠商,廠商

    其實不管社區團購本身的商業邏輯怎么樣,到底有多少坑,品牌方進入社區團購,都不是理想的選擇。基因的天然差異,讓這種跨界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隨著零售的不斷發展進步,精細化分工是必然的趨勢。在零售產業的分工下,“廠”就是“廠”,“商”就是“商”。縱觀中國幾十年自由的市場零售經濟,很難有人同時既做“廠”,又做“商”。既做“廠”又做“商”只會在一種場景下出現,這種場景是自營電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商”指的并不是商業流通環節,而是直接零售。

    是廠家,就做好產品規劃,做好生產,做好產品推廣。

    是商家,就做好渠道管理,做好商品流通,服務好終端客戶。

    所以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廠”和“商”的不斷博弈,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零售的進步,看到了品牌的不斷涌現,看到了老百姓能買到的產品越來越好。

    從品牌廠家跨越到社區團購,這不僅意味著要把自己的產品供應好,更意味著品牌廠家的業務員要搞到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這些產品從哪里來?要管理更多的產品線,因為單一品類產品,不管是啤酒還是牛奶,都支撐不起來一個社區團購的運營。同樣的,還要處理更多的售后服務(社區團購的客訴率是所有電商平臺最多的)。后邊一大堆麻煩事,真想問一句,這些品牌廠家,真的準備好了嗎?

    長期穩定,才能給品牌廠家帶來更好的表現

    什么是品牌廠家?

    品牌廠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就是銷售場所一定要穩定。品牌,是在不斷的穩定銷售中積累建立起來的。穩定的銷售場所,不僅能夠帶來銷量,更能夠讓消費者形成購買習慣,這對品牌建設工作是十分有幫助的。

    而人并不是物理渠道,“社區團長”的不穩定性太高了。今天說的挺好,好好賣,明天就會因為頭痛拉肚子心情不好不做了。消費者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消費習慣很容易就又丟失了。如此反反復復,對品牌不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短線可取,長期沒有意義

    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次品牌廠家集體入局社區團購,更多的是一種短線的無奈行為。因為疫情的影響,可能會長達半年的時間,線下零售沒有辦法恢復元氣。在這個期間,工廠有成本,銷售團隊有成本,在“春節戰役”已經打了啞炮的情況下,大多數廠家都沒有辦法忍受長達半年的銷售低迷。

    而現在這種環境下,社區團購無疑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通過團長收集整理社區的購買需求,然后通過統一配送,完成銷售的閉環。當然和社區團購比起來,品牌廠家去完成這些配送服務工作就要輕松太多了,要人不缺人,要車不缺車。

    但最好的形式是某一個區域的幾個品牌廠商組團做這件事,單獨做會面臨產品品種太單一的問題,都會要想辦法補齊供應鏈,如果能夠組團做,資源不會浪費,還能更加有效穩定“團長”這個群體,效果可能也會好很多。

    疫情結束后,一切回歸正常,品牌廠家入局“社區團購”這件事情也就會完成它的使命。畢竟,商業流通的事情,并不是品牌廠家擅長的。作為品牌廠商,還是要把精力放在做更好的產品、做更穩定的渠道上。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